咫尺应须论万里——李白杜甫两首五言行旅抒怀律诗创作风格刍议.pdfVIP

咫尺应须论万里——李白杜甫两首五言行旅抒怀律诗创作风格刍议.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咫尺应须论万里 文史纵横 咫尺应须论万里 ——李白杜甫两首五言行旅抒怀律诗创作风格刍议 林成玉 (青海西宁十四中 青海西宁810008) 【摘要】本文比较分析了李白《渡荆门送别》和杜甫《旅夜书怀》两首五言行旅抒怀律诗在背景、情怀、意境、追求等方面的差异 感受同一类体裁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李白;杜甫;五言律诗;行旅抒怀;创作风格;艺术魅力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和杜甫的《旅夜书怀》均属五言律诗, 天镜,云生结海楼。”晚上,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 每首诗八句,四十个字。两诗都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以小 一面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见大,以一当十。写作内容均是行旅抒怀类。李白和杜甫都生活于 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 唐朝由鼎盛转入衰落的时期。这两首诗,李白的《度荆门送别》作 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颔联颈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 于作者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杜甫的《旅夜书怀》作 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的写出来了。透过诗人对大自 于作者人生暮年漂泊时期。这两首诗,两人创作的时期、背景、创作 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刚刚走向社会积极 倾向差别较大,虽同是五言律诗体裁,都是创作于行旅过程,都取得 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 了巨大的艺术成就,但是两首诗歌艺术风格却有着迥异的差异。 李白晚年在评价江夏太守韦良宰的诗作时说:“览君荆山作,江 一、李白《渡荆门送别》 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 李白在25岁之前,基本上都是生活在四川,诗人从小就有远大 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李白的这两句诗,用来评价他自己的 的政治抱负,“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学剑术。开元十三年, 诗倒是十分恰切的。从这首五律诗看来,无论是白描,还是不漏痕迹 李白二十五岁,就在这一年,李白“仗剑辞国,辞亲远游”(《上安州 的贴切比喻,无不给人以清新自然,感情洋溢,酣畅淋漓的美的享受。 裴长史书》),乘舟出峡,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此诗描绘了荆门山 此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想象瑰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外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朝气和豪情,抒发了对故乡的惜别之情。 二、杜甫《旅夜书怀 渡荆门送别 旅夜书怀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杜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首联,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 与李白的《度荆门送别》相比,杜甫这首五律日寸也是写的有关 漫游。四川三峡两岸崇山峻岭,隐天蔽日,水流湍急。第一次走出 行旅题材的内容。不过与李白出游不同的是,李白此次外出踌躇满 家的李白,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 志,青春年少,远行是为了实现远大政治抱负。诗中洋溢着对前程 看来,随着船行驶前进,眼前景色逐渐变化,美不胜收。不过作者只 满满信心喜悦。而杜甫出游则是人生暮年,为生计所迫,漂泊浪迹。 用极其概括的笔触“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一笔带过。而把视 永泰五年(765),杜甫的好友、成都尹严武死去,使杜甫失去了依托, 点对准了船出三峡、度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随平野 只好离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