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
王洋
(徐州市文化局,江苏徐州221000)
摘要: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基础。只有深A.T解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传承模式,才能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使之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就
是要使其活态传承,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目的也在于此.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体
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
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进入2l世纪后,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强烈,尤其是西方节日,如“情人节”、“圣诞
节”、“万圣节”等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冲击越来越大,民间传统文化正不断走向没落直至消亡,简单的保
护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及认知度、扭转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己迫在眉
睫。2003年初,我国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对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
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保护。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并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进
一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004--2008年,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面摸清家底,掌握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情况,并对普查出的“非遗”项
目进行分类整理、建档、建立数据库,对濒危项目实施有效抢救和保护。由此可见,国家对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的力度越来越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研究也越发深入、系统、全面。如何将我
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效地活态地传承保护下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仅
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形式和传承条件进行初步探讨。
一、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外界因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延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行保护,脱离当前
的社会背景与现实是不切实际的。笔者认为,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还是受三
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会氛围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影响、传承人自身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氛围的影响
197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名称首次出现在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会议文件中。2004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非物
质文化遗产公约》,至此,我国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并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统一称为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大难点是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非物质文化
遗产是祖先流传下来的,是以人为载体世代传习的,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2006年以前“非物质文化遗
产”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陌生的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涉及范围更是知之甚少。各
大媒体上偶见其信息,群众认知度很低,甚至没有人关注。但2006年以后全国各级文化部门通过联合
多家媒体加大宣传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曝光率提升,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了一定的认
识。这一点在徐州市体现得尤为明显:2006年以来,徐州市政府、市文化局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和
“黄金周”举办展览、展演等活动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多家媒体通力合作,借助新闻出版、广播电
视和互联网等媒体通过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栏、设立网站等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2008
年以来,《彭城晚报》“徐州地理栏目”用了一年半时间,每周一版介绍徐州市56个市级保护项目,在
群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通过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徐州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许多市民电话询问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报等方面的问题,还有
人希望通过文化部门搭桥学习传统技艺或美术类项目,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良好社会氛
围。至2009年7月,徐州市圆满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工作,许
多市民都热情地参与其中,共搜集普查“非遗”线索28900余条,编入《普查资料汇编》1888个项目。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非政府一方之责,而是整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