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成文法中的生态文化.doc
传统成文法中的生态文化
额敦乌日图(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蒙古族自古以来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但是有真正成文法是从《大扎撒》开始的。《大扎撒》是成吉思汗于1202年首次颁布,次年成吉思汗召集“忽里勒台”进一步完善,1206年在“忽里勒台”上正式颁布。这就是蒙古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大扎撒》用畏吾儿文记录,保留在斡耳朵里,原文现已失传。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其内容较为丰富。生态保护方面继承了传统的习惯法和新制定了诸多法律法规。除此之外,成文法还有元朝国家体制根本法,北元时期的《图门汗法典》《阿拉坦汗法典》《卫拉特法典》还有清朝时期的《蒙古律则》《理藩院则例》等汗权法律或蒙古地方法律,都重申域制定了保护草原的法律法规,为保护蒙古草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保护草场、土地的法律文化
(一)、禁止草原荒火
蒙古族祖先很早以前就有了保护草场的习惯法。她们为了保护草场不被破坏,甚至用牺牲生命的代价来保护着草场,坚决反对破坏草场、挖掘草根。严谨破坏草场的法规不仅在习惯法中已有惯例,而且在后来的成文法中也都有明文规定。
成吉思汗《大扎撒》中明确规定:“禁草生而镬地”和“禁遗火而燎荒”的法条,这就是说,从初春开始到秋末牧草泛青时禁止挖掘草场、禁止失放草原荒火,谁若违犯了规定,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到了北元时期,在《阿勒坦汗法典》中有关失放草原荒火的规定很严厉。如,“失火致人死亡者,罚牲畜三九,并以一人或一驼顶替”。该法典中仍有禁止草原荒火、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目的。另外,《喀尔喀七旗法典》中有关禁止草原荒火规定中更为明确。对失放草原荒火者的处罚比以前更详细、严厉。如《六旗法典》中规定:“失放草原荒火者,罚一五。发现者,吃一五。荒火致死人命,以人命案惩处”。处罚草原荒火的法律规定,在《卫拉特法典》中更细化,如第60、61条规定了扑灭草原荒火和救助火水中的人、牲畜者的奖励法条。其中第60条中明确规定,从草原荒火或水中救出将死之人,要一五畜。在草原荒火或水中想要救助别人而死去,以驼为首要一九。骑乘死亡,以一别尔克顶立。(救出)勃兀勒、头盔、铠甲这三种,各要一匹马,如救出甲士(及其)铠甲,要一匹马,一只绵羊。如救出帐篷及物品,要一匹马,一头牛分而吃之。从草原荒火中救出几群牲畜,群数多要二群,群数少要一群,要根据不同季节决定而分取。第61条中,因报复而放草原荒火,以大法处理。比起以前的法规,《卫拉特法典》的法规更详细,不仅鼓励扑灭草原荒火,而且还鼓励从荒火中救出人和物品,意在减少荒火造成的损失。既有了防范措施——禁止释放草原荒火,失放者受到法律制裁;也有了救济措施——规定了失放草原荒火以后的应对措施,鼓励扑火草原荒火和救助荒火中的人、物品。使有关禁止草原荒火的法律法规更加细化。
到了清代,随着内地移民的大量涌入,蒙古地区的游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保护草场始终是蒙古牧民永恒的法则。在《喀尔喀法典》中,有关禁止草原荒火的法规更详细和完善。地184条中规定,“谁如失放草原荒火,有几人发几匹马。烧了什么东西赔什么东西。同时,罚一五畜。防火之人如自己灭火,罚一头牛。谁人证明,给证人吃一头牛。并从罚畜中吃一只。其四只给灭火之人分予。”显然,该法典中明规定了放火之人、几人涉案、罚多少东西、谁灭火、有无证人等方面内容。地185条中,“在打架驻营之地之间出了荒火,附近的人们不管有无被告之都要赶去灭火。得到通知而诺颜不去,罚一马。职官赛特、首领们,罚一牛,一般平民,罚一只绵羊。谁如断了(灭火)通告消息,仍以上款罚之。如(荒火中)死了人,以杀人案的半数处罚(放火者),并要顶立(其人)。被烧伤者,如系衙门职官,要给驼、马两峰匹。一般平民给马一匹。在伤好之前给汤羊,此羊交诺颜。搬出的原驻地如失火,三宿内出的事,要处罚。三宿外出的事,不处罚。不论何人都要灭掉搬迁出驻地之火,不灭者罚三岁马一匹。”在该条文中 ,不仅规定了处罚失放荒火者外,还规定了驻营地发生火灾后怎么扑灭荒火的法规。另外,在荒火中烧伤或烧死人,则处罚失放荒火者的条规。
蒙古族成文法中,关于草原荒火的法律条文比较多,处罚也比较来历,这与蒙古族的生活环境有关。牧草是蒙古族的重要生产资料之一,牧民赖以生存的五畜离不开牧草。当时,草原人口稀少,牧草长势又好又密,如果发生荒火,对草原人民是一种致命的灾难。所以,制定严厉草原荒火方面的法律来提高人们的防火意识和防止荒火的发生,对于当时的蒙古族来说是至关重要。
(二)、草原经营法律法规
众所周知,蒙古族的游牧生产方式对于草原生态的保护起到重要作用。几千年来“逐水草而迁徙”的经营方式没有正式的写进成文法里,而“不可违背的法律”形式深深的印在每一个蒙古族的脑海里。所以,千余年来一直保留着游牧方式,保护着神圣的大草原。而在成文法里写的是严禁破坏草原或破坏游牧业的内容。
早在1229年窝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