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山居秋暝.ppt
40岁后,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之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对他个人影响极大的安史之乱在他的诗歌里几乎没有什么反映,他面对现实抱有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到了晚年,更是抱着“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的心情,隐居山林,吃斋念佛,后人称其为“诗佛”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很有禅机。 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 山 居 秋 暝 走近王维——诗佛 王维(701—761),字摩 诘,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 王维的思想以40岁为界限,早年积极用事,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但由于家庭环境影响,他早年就信奉佛教,再加上张九龄罢相,奸臣李林甫上台的政局变化,他逐渐厌倦仕途。 ★诵读: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朗读 ★初步感知: 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 “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时间 、地点、天气(背景) 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诗人愿望(抒情)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群山如洗,万物一新,空气清新凉爽,高山寂静空幽,这样一幅空明清幽的图景。 雨后初晴图 山上松林雨后一尘不染,格外青翠。皎洁的月光穿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铺下斑驳的影子。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 明月松林图 明月清泉图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浣洗晚归图。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月夜采莲图。 这五幅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讨论:诗歌第一句说“空山新雨后”, 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说它是空山? 空山:①雨后秋山的空明、清净 ②强调此人迹罕至,犹如世外桃园 空: 心境空明。 “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所谓“空”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虚幻不实。“空”为全诗之眼,诗人晚年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鸟鸣涧》)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上 颈联的词序可以作怎样的改动?改了好还是不改好?为什么? 明确:可以改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改了不如原来的好,因为一来是为押韵的需要,二来这样才符合生活的实际,因为浣女是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听到竹林内的喧闹声才知道浣女,看到莲动才看到渔舟,这样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三是可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增添情趣,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