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艺启蒙的三次冲击波.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代文艺启蒙的三次冲击波术 许苏民 许广民 [1.南京大学,南京 210093;2.江苏广播 电视大学 ,南京 210036] 关键词:文艺启蒙;真诗;真我; 诗 摘 要:中国的文艺启蒙,始于16世纪初的明代中叶。自此而迄于l7世纪中期,形成了三次强 有力的冲击波。第一波以祝允明、唐寅等 “吴中四才子”和李梦阳、何景明等 “前七子”为代表, 反对程朱理学之 “理”对文艺创作之 “情”的束缚,凸显了文艺创作的 “情感一审美”特质;第二 波以归有光、徐渭等人为代表,标举 “天下之至情”,凸显了 “真我为体,觉灵为用”的创作主体意 识;第三波以李贽、汤显祖、袁宏道、冯梦龙等人为代表 ,以 “童心说”的新理性主义文艺思想为旗 帜,凸显了 “人即是诗,诗即是人”这一文艺启蒙的本质特征和灵魂。文艺启蒙极大地解放了作家 的思想和创造力,使晚明文坛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11(2008)06—0060一lO 明朝 弘治 、正德至崇祯年 间 (约公 元 极大地解放 了作家 的思想和创造力 ,使晚 16世纪初至 l7世纪 中叶),是 中国传统思 明文坛呈现 出 “芽 甲一新 ,精采八面 ,丽 想文化发生重大转折 的时期 ,文艺启 蒙 的 典新声 ,络绎奔会 ” 的新局面 。 思潮一浪高过一浪 ,对统治文坛 的程朱 理 学形成 了三 次强有力 的冲击 波 。第 一波 以 一 、 第一次冲击波 : 祝允 明、唐 寅等 “吴 中四才子 ”和李梦 阳、 “吴 中四才子”与 “前七子” 何景 明等 “前七子 ”为代表 ,反对程朱理 学之 “理 ”对文艺 创作之 “情 ” 的束 缚 , “吴 中四才子 ”指祝 允 明、唐 寅、文 凸显 了文艺创 作 的 “情感一 审美 ”特 质 ; 徵 明和徐祯 卿 四位苏州作 家。清人赵翼在 第二波 以归有光 、徐渭 等人 为代 表 ,标举 《廿二史札记》 中说 : “吴中祝允 明、唐寅 “天 下之 至情 ”,凸显 了 “真我 为体 ,觉 灵 辈 ,才情轻艳 ,倾 动流辈 ,放诞不羁 ,每 为用 ” 的创作 主体 意识 ;第 三波 以李 贽 、 出名教外 。”清初 学者王 弘撰更把祝允 明的 汤显祖 、袁宏 道 、冯梦龙等人 为代表 ,以 思想看作是 李贽思 想 的直接来 源 ,他说 : “童心说 ” 的新理性主义文艺 思想为旗 帜, “祝枝 山狂士也 ,著 《祝子罪知录》。其举 进一步 凸显 了 “人 即是 诗 ,诗 即是人 ”这 刺予夺 ,直抒 胸臆 ,言人之所不敢 言,亦 一 文艺启蒙 的本质特征和灵魂 。文艺启蒙 问有可 取者 。而刺 汤 、武 ,刺 孟子 及 程 、 收稿 日期:2008—07—25 作者简介:许苏民,男,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许广民,男。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城市科 学系副教授。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 目 “现代启蒙思潮与百年中国文学” (项 目批准号: 05JZIX)O027)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 60 · 文学研究 明代文艺启蒙的三次冲击波 朱特甚 ,刻而戾 ,僻 而肆 ,盖学禅之弊也 。 与祝 允 明相 同,文徵 明一生 中 “绝 口 乃知屠 隆、李 贽 之徒 ,其议 论 亦 有所 自, 不谈道学 ”,并十分 推崇 《祝子罪 知录》, 非一 日矣 。”[1](P145-v~) 称其 “千古不 可湮废 ”。L4道学家关于文学 祝允 明 (1460~1526,字希 哲 ,号枝 的基本观点 ,除了强调 “文 以载道 ”之外 , 山)清 醒地 意识 到 ,程 朱 理 学所 标 举 的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