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提高食用菌菌种质量技术措施.doc
提高食用菌菌种质量技术措施
(开化县农科所 郑明海)
食用菌生产是我县效益农业的主导产业,2010年全县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户达到了5600户,栽培总量达到1.56亿袋,实现销售收入5.6亿元,农民增加收入3.7亿元。为广大菇农提供优质可靠的生产用种,对进一步稳定和发展我县食用菌产业至关重要。菌种是食用菌生产之源,菌种质量直接影响食用菌栽培的产量和质量。笔者通过多年生产实践,提出以下技术措施。
1.菌种生产应按照《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和《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的
要求选择生产场地,配备相应的设备。
1.1菌种场合理布局:
1.1.1要远离污染源。污染源包括:禽舍、畜厩、仓库、生活区、垃圾场、粪便场、扬尘量大的工厂等,菌种场与这些污染源的最小距离为500米以上。
1.1.2.备料、晒料、配料、装料等各带菌场所要远离冷却、接种、培养等无菌场所,这些非无菌场所应设在场下风向位置。同时办工、出菇栽培、试验、生活等场所也应设在场下风向位置。
1.1.3.整个场区应划分非无菌区和无菌区。无菌的各个场所要相邻,连接成群,非无菌各个场所也要靠近。
1.1.4.灭菌室、冷却室、接种室、培养室是菌种生产的核心区域,要求环境、通道、缓冲室必须处于无菌状态。
1.2.菌种生产设备:
1.2.1培养基制备:试管、天平、两杯或量筒、培养基分装器具、基础设施(药品橱、玻璃器皿橱、工作台)。
1.2.2灭菌设备:手提式高压灭菌锅、立式或卧式高压灭菌锅。
1.2.3接种设备:接种室、接种超净工作台、接种工具等。
1.2.4培养设备:培养架、电热恒温、生化培养箱、空调、控温系统。
1.2.5菌种保藏设备:保藏室、电冰箱、生化培养箱、空调、制冷系统。
1.2.6原种、栽培种生产设备:室内、室外料场、晒料场、配料场、粉碎机、搅拌机、装瓶机、装袋机等。
1.2.7出菇试验场:智能出菇房、生化培养箱、空调、控温系统。
2.严把菌种生产原材料关。原材料是菌种生产的基础,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
生产的成败。按照当年菌种生产规模框算生产所需各种原料的数量,入库的原材
料每批必须进行检验。
2.1原材料要求:
2.1.1.棉籽壳无结块、无霉变、无病虫害,新鲜,棉籽少或无,棉绒稍长分四开壳。
2.1.2.杂木屑分粗木屑和细木屑,无结块、无霉变,不掺杂松、杉等具有芳香气味木屑,提前1-2个月过筛堆积备用。
2.1.3.麸皮、米糠、玉米粉无结块、无霉变、无虫害随进随用。
2.1.4.石灰粉、石膏粉、碳酸钙新鲜、无结块、无霉变。
3.加强菌种场环境卫生清理与药物消毒,降低杂菌污染指数。
3.1全年制定菌种场环境清理消毒的工作计划,明确工作责,采取物理和化学综合防止,及时对菌种场环境进行杂菌污染指数检测。
3.2确保实验室、接种室达到无菌要求,实行不定期检查。接种室(冷却室)墙壁使用前用生石灰水粉刷两遍,接种室瓷砖墙壁、空气净化过滤网、过滤网上层、地面、操作工作台、每月擦洗消毒一次;
3.3加强培养室清理消毒。梅雨天过后,培养室墙壁用生石灰水粉刷两遍,菌种架木板搬出用ph-9石灰水浸泡擦洗、太阳暴晒干备用;铁架、空调、换气扇、擦洗干净。培养室定期喷施杀菌剂(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苯菌灵800倍液喷雾,ph-9石灰水清浊液喷雾)、杀虫剂(800倍敌敌畏或1000倍三绿杀螨醇喷雾。使用前用硫磺粉或甲醛熏蒸一次)。
3.4生产区域内的废料必须及时处理,加强菌种生产场地的隔离,防止空气交叉感染。
4.严格按照农业部《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确保菌种纯度。
4.1.扩大种源选育范围,把好选种关。选种范围根据不同栽培方式分别选三个点,种菇选择必须菌丝纯正、出菇均匀、无病虫害、成熟度适当的优良子实体;经组织分离获得的纯菌丝体,并扩繁进行出菇试验,有针对性的开展和原有菌株出菇对比试验,从中筛选优良菌株。
4.2.加强一级种生产与管理。母种生产与保存实行专人负责制,责任到人,注重菌种的提纯复壮。
4.3.规范二、三级菌种生产技术流程。二、三级菌种生产根据多年生产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制定菌种生产各环节技术标准。
4.3.1严格按照不同菌种生产工艺技术配料、拌料、掌握好含水量。棉籽壳在装瓶(袋)前8-10小时用1-2%的石灰水(料水比1:1.3)预湿堆闷,细木屑、麸皮、糠、玉米石膏粉等辅料须干料充分拌匀,再充分混合自至均匀。一般含水量控制在60-65%,手紧握培养料,指缝中有水渗出,但不能成线,PH值控制在5-6.5
4.3.2及时装瓶(装袋),确保灭菌质量。拌匀料后过一个小时,使培养料水分均匀并充分吸收,才开始装瓶(装袋)。采用高压灭菌:压力容器压力表达0.5千克/平方厘米时放气两次,使压力容器冷空气充分排出,嗣后上升到1.5千克/平方厘米,保持1.5-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