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和渊明诗,穷年一笑适——从和陶诗中看东坡与渊明的对话.pdfVIP

细和渊明诗,穷年一笑适——从和陶诗中看东坡与渊明的对话.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细和渊明诗,穷年一笑适——从和陶诗中看东坡与渊明的对话.pdf

2014年 12月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Dec.2014 第 17卷第6期 JournalofXi’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Vo1.17 No.6 【文学艺术研究】 细和渊明诗,穷年一笑适 一 从 “和陶诗中看东坡与渊明的对话 陈燕萍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 710072) 摘 要:苏东坡所追和的一百零九篇 “和陶诗”,是他 “师范渊明”乃至 “我其(渊明)后身盖无疑”的心迹呈现, 这些诗作集中展现了东坡对渊明的浓厚兴趣。在 “和陶诗”中,东坡紧扣渊明的深情,在儿孙 、兄弟乃至乡友之情三 个方面与渊明进行了跨越时空的交流。情有所通,趣亦相 同,渊明爱酒东坡取意,渊明好读书东坡不释卷,在疑义 的辨析中,消解了二人的时空阻隔,取得了精神世界的高度默契。情趣相一致,理念更相投 ,以真对真,以心隐酬身 隐,是东坡对渊明的旷代回应。在情、趣 、理的层层对话中,遣散了东坡的孤独,朗畅了东坡的心情,并为他安然与 舒惬之心境的最终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关键词:苏轼;渊明;对话;情感 ;诗酒;旨趣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777X(2014)06—0022—05 自青年时代起,苏东坡就对陶渊明表露出了极 音,发诸笔端即是诗中所言的 “开心无 良友”的孤独 大的兴趣。而在经历几番宦海浮沉之后,更浓郁且 与苦涩。虽然苏东坡常 自言 “上可以陪玉皇大帝, 深化了对陶渊明的兴趣。具体来看,谪黄阶段,是东 下可以陪卑田苑乞儿”,身边也不乏可以言语的人 坡推赏渊明的关键时期,自此而后,他对渊明的心悦 物,但是能够解语达心的知己实是寥寥。如此,不妨 与推重可谓步步加深,终至于岭海时期的 “欲以晚 借由诗书,觅友古人,而渊明正是苏轼所寻觅到的最 节师范渊明之万一”的境地。东坡对渊明的推赏, 为难得的素心契友。渊明生年,远东坡近六百年,当 既表现在对渊明醇熟而有奇趣的诗文的醉心中,更 其在世时,也常兴起孤独无俦之感,常有知音难觅之 表现在他对渊明 “独立万物表”的理想人格的倾心 叹,且两人都是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之人 (《和渊 上,诚如东坡 自言:“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明诗引》)。虽然他与渊 明的交往不能如庄周与惠 如其为人,实有感焉”。…如此热爱,表于诗情,化 施那般切磋琢磨在同一时空中,也无法实现 “我欲 人笔端,即是他所创作的109篇 “和陶诗”。(苏东 作九原,异世为三游”的夙愿,却可以“梦往从之游, 坡所谓的 “和陶诗”乃是区别于拟古之作的 “追和古 神交发吾蔽”的方式与渊明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与 人”的作品,即以陶诗原作中的韵脚作韵脚为形式 交往。而从苏东坡追和陶渊明的诗序 “海道断绝, 而展开的诗歌创作。) 不得子由书,乃和渊明 《停云》诗以寄”“小蒲栽植渐 久历宦海浮沉的苏东坡,对于命运的无常以及 成,取渊明诗有及草木蔬谷五篇,次其韵”等缘由 世态炎凉,可谓深有体会。尤其在其谪居黄州乃至 中,可看出东坡追和陶诗并非凭空起兴,乃是即事而 远贬惠儋时期,对人情的炎凉更是别有体会。在巨 赋、言中有物。由是观之,可知东坡是事事与渊明对 大的变迁中,即使旷达如他,也免不了内心的黯然寂 举、时时与渊明对话,以此来突破孤寂乃至艰窘,从 寥,之所以如此寂寥,很大一个因素在于他缺乏知 而实现对其凄凉晚境的智慧超越。 收稿 日期:2014—09—06 作者简介:陈燕萍(1990一),女

文档评论(0)

月光般思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