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由走西口的民歌引发的思考
——浅谈走西口人群的婚姻状况
内容提要:
本文在研究西口文化所取得的众多优秀成果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理解走西口及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得出了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必然会导致固有的婚姻状况变化的结论,并且通过理解和分析在走西口过程中所产生的民歌来对这一结论作进一步的证明。从而得出:走西口的人口大规模的、长期的流动的影响是一柄双刃剑,民族间的互相交流及蒙汉间的共同发展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关键词:
走西口、婚姻、民歌
所谓“走西口”就是指明清时山西的农民纷纷经长城西段的杀虎口出关,徙居长城以北地区的蒙古草原,从事农耕和行商活动。其中,“口”就是明隆庆以后在长城沿线开设的互市“关口”,即今天山西省大同右玉县的杀虎口,《朔平府志》记载:“杀虎口乃直北之要冲也,其地在云中之西,扼三关而控五原,自古称为险塞。”①走西口的人们一般是通过杀虎口进入内蒙地区的和林格尔县和清水河县,然后到达今天的呼市、包头等地区,也有一部分到达河套平原和后山地区或进入伊克昭盟。②有学者研究数据显示,呼和浩特地区居民祖籍山西者占到80%,特别是呼和浩特市的南茶坊一带有大量的山西人,其祖籍均为山西的杀虎口,后套地区占75%。④由此可知,在这个人口流动的过程中,晋蒙两地文化会出现许多的交流和碰撞,在草原文化和黄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著名的西口文化。
走西口这一历史现象约从明代中期开始,其高潮出现于明末清初,直到清朝末年,前后经历了大约三百年的历史,一次又一次的走西口浪潮都是在不同的背景下产生的,向上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统治极为黑暗,苛捐杂税及其繁重的劳役使得人民生活窘迫,不得以便铤而走险——走西口,到口外谋求活路;清朝康熙年间,由于西部边疆战事频频,山西大量的商民便随军走西口,供应军需的同时也有很多的利益可图,这也就构成了这一时期走西口的一大特色;到了清朝咸丰年间,山西地区遭遇了特大的自然灾害——旱灾,使得农业绝产,农民没有了生活的保障,被逼无奈,远走西口求得生存;再到清代光绪年间,正式实行了放垦政策,使得走西口得到官方的认可与支持,也就是走西口走得合理、走得合法。在《右玉县志》中有这方面的记载:光绪三年(1877年),大旱成灾,逃到他乡的人甚多。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流徙异地的人不少,本县大都流往内蒙古一带,俗称“走口外”。③ 综上所述,走西口是一次长期的、较大规模的移民运动,而这次移民运动势必会伴随着较大的社会变迁和引发许多的社会问题,特别是这个过程中的不同人群的婚姻状况,是很值得深入思考的 。
走西口,属于近代的一次自发的人口迁移运动。在这个运动中,人是主体,因为这个过程的艰苦性,所以除了举家迁往口外的,其余绝大部分都是40岁以下的青壮年。这样的一个人群,婚姻问题必然是与其息息相关、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首先,走西口的形式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种:其一,通过杀虎口的移民行为,这其中又分为两种状况:一是举家全部迁到口外,二是为了谋求生计而到口外打短工—这正是二人台《走西口》歌词的真实写照;其二,晋商的商业贸易活动,大批的晋商在杀虎口囤积货物,交纳税银后走向大漠,走向蒙古、俄罗斯等地。这种现象代替了古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近现代中外交流的重要途径。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杀虎口成为西北边防的一颗闪耀夺目的明星。如,最有代表性的大盛魁商号的发展历程就是最好的写照。
“走西口”是近代人口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这种人口移动必然会打破固有的婚姻状况,带来许多的社会问题,值得人们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下面就分以下几种情况来分析走西口人群的婚姻状况:
其一,在口内已经结婚的,并且拖家带口的走口外。这种情况所占的比重很少,因为中原人始终有一种故土难离作为牵绊,没有什么特别的大的变故,一般是不会举家迁离故乡的。所以这种现象多为政治原因或其他原因在中原地区生存不下去了才会出现。而且,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对当地的婚姻状况产生影响,只是会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当地的蒙汉杂居以及相互间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
其二,在口内没有结婚的,只是青壮年为了谋求生计,不得已出口外。这种情况的人的婚姻状况就很不稳定,但也不外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口外打短工,挣了钱,到秋末就回到口内娶妻生子。这种情况会对口外的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等带来暂时的劳动力,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掠走了当地的一部分经济财富,使得口外成为口内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二是在口外打工挣钱,但由于回乡路途遥远险恶、口内没有多少牵挂等多种原因,就索性留在口外娶妻生子,扎根于茫茫草原。这些人也就成为近代时期内蒙古地区的居民的部分组成之一。
其三,在口内结过婚的,只因生活所迫,暂时到口外挣些活命钱。这种情况下的婚姻状况一般很稳定,就如民歌《走西口》中所唱的情景一样,夫妻间的感情很深刻,可是迫于生活,丈夫又不得不抛弃妻子跑到口外忙生计。等挣到钱,他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