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6年第4期
浅谈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中古经济与社会史论稿》读后
芦牟语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400715)
武汉大学冻国栋教授为回应学界同仁及朋友多时期盼,终于将他的部份文稿汇集成册,整理出版
了《中国中古经济与社会史论稿》(以下简称《论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这实在是一件令人
欣慰和很有意义的事情,它为中国古代经济研究如何继承和创新树立了一个足资学习的样板。
《论稿》结集论文3l篇,显然不能反映冻氏学术成就的全貌,但所收文章涉及的时段长,范围广,
却能充分展示作者治学的历程和独到,既供同辈学人借鉴参考,又为后来者学习研究提供范式,其学
术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彰显,当无疑义。从《论稿》看冻氏治学,个人肤浅感受有四:
1.经济史研究与社会史研究紧密结合。传统史学重政治,轻经济,是“文以载道”在史学上的具
体实践,虽也能勾勒一些历史表象,但不能探寻历史的真正动因,极易将史学沦为政治附庸而任人打
扮。经济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经济活动是社会活动的核心和主体,研究历史从经济切入,正抓住
了事物的本质,切中历史肯綮。而人的一切活动都不是孤立的,审视历史经济活动,只有将它置于广
阔的社会活动中去考察,才能看清它的真相及其作用和影响。因此,历史研究从经济入手,与社会史
研究紧密结合,往往事半功倍。冻氏《中国中古经济与社会史论稿》的问世,也正好证明了这一点。
2.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论稿》第一篇解剖道教的“命籍”与“宅录”制,从辨析词义开始,考证其
命名的原始,指出“命籍”即“名籍”,是本治(教区)道官掌管道民的户籍。“宅录”,“宅”是住宅;“录”即
“簿籍”;“宅录”是道民家口的簿籍,记录当户男女口数。凡生男生女、娶妇嫁女,口数增减变动,均需
于“宅录”注明,并由“籍主”主持,在规定期到“治所”(教区所在地)进行登记或注销,它是制定“命籍”
的基础。可见,所谓“命籍”、“宅录”,其实是对世俗社会户籍制的模拟。由此进而探讨秦汉以来统治
阶级对其治下人民的控制及对隋唐的影响,条分缕析,层层剥茧,极富说服力。全书许多篇章题目都
很小,专就某个具体问题立论,然而小题大作,小处落墨,大处着眼,论述严谨深透,视野十分开阔,非
有相当学识与功力难为其事。冻氏信手拈来,皆成文章,诚让人折服。
3.探幽索微,另辟蹊径。《论稿》文章选题,虽有前人所未及者,如《隋代俸禄制度一瞥》等,但多
数是他人论述过的。难能可贵的是,《论稿》每篇必有新意,白出机杼。如麴氏高昌役制,由于高昌文
献资料极为缺乏,其赋役制度史志均语焉不详,或竟阙如。唐长孺先生据新出吐鲁番文书,首揭麴氏
高昌徭役制度的特点和役目及相关问题,尔后卢开万、程喜霖先生又作了进一步探讨,解决了一些重
要问题。但由于该事繁杂,涉及内容众多,尚有不小空间有待拓荒,冻氏则选择了“计田承役”、成丁年
龄及役期、服役对象及役种以及工匠服役等题目求索,凡上揭诸先生已详者从略,上揭诸先生未详者
从详,深入诠释高昌役制,指出该役制“远因汉晋,近同魏周,但由于它所处的特殊历史条件,又呈现出
鲜明的地区特点。”这就清晰勾画出高昌役制的基本轮廓,为高昌役制研究的再深入奠定了坚实基础。
4.重视考古资料。梁启超以“金石为最可宝之史料”(《梁启超中史学论著四种》第160页,岳麓
书社1985年版),就在于它未经修饰,保存了最初的原始状态。陈寅恪总结王国维学术内容及治学方
法的三大特点,首要之点便是“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19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冻氏充分运用了这一科学的治学方法。《论著》不少篇章均取材于敦煌、
吐鲁番文书或墓志石刻,如《关于唐代前期的丁口虚挂》一文,便以敦煌、吐鲁番文书为中心,结合传统
文献,探讨了唐前期以至安史乱后的丁口虚挂问题,指出至迟武则天统治初年,各地已存在严重的丁
口或丁户虚挂现象,且以后愈演愈烈,玄宗开、天时期,朝廷曾力图对此现象加以整顿,但并未取得太
大效果,直到肃、代时期,丁口的虚挂仍是朝廷面I临的一个十分严重的现实问题。该文还进一步对此
现象产生和长期存在的原因进行了探究,颇有说服力。类似之作,所在多是,不一一赘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