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都市文明冲击下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对电影《诺玛的十七岁》的传播分析.doc
都市文明冲击下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对电影《诺玛的十七岁》的传播分析
摘要:
本文通过对反映云南哈尼族文化的电影《诺玛的十七岁》的分析,从符号学,文化学等角度说明了少数民族文化是怎样通过影视艺术来传播的。并分析了少数民族文化面对现代都市文明冲击所产生的文化趋同,民族特色流失等现象。
关键词:《诺玛的十七岁》、少数民族、文化
《诺玛的十七岁》是一部反映云南哈尼族题材的电影。它由章家瑞导演执导,由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云南良黎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诺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红河》) 的第一部。这部电影保有纯净美丽的视觉效果和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是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大胆尝试。本文主要从这部影片入手,探讨一下影视作品如何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播,以及这种传统的弱势文明如何面对现代都市文明产生的冲击。最后,文明的走向应该选择异质化的共生道路还是同质化的共赢道路(即,两种文明同时发展,互不干涉;还是两种文明交错影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是本文对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结论性思考。
影片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
从影像符号元素分析:符号是影片的表意元素。富有表现力的符号会使源于现实的影像产生丰富的内涵。对哈尼梯田的表现穿插于整个影片中,哈尼姑娘诺玛在田间行走的图景,她站在自家对梯田的瞭望,来自城里的阿明拍摄梯田的秀美风光等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哈尼族在梯田中的插秧仪式。这也是影片表现哈尼民族的又一特有的文化图景。在这里,人的主体活动也是“符号活动”,从图腾崇拜到祭祀典礼,人在符号的想象和对虚拟生活的向往中,形塑着精神偶像,累积着崇拜仪式,进而展开多种方式的文化传播。
影片中是这样表现的:一位哈尼族老者站在梯田边上高喊:“插秧了!”众人站在水田中,一边动手插秧,一边齐声高呼。在插秧仪式中哈尼族的男女老少都要围在一起跳民舞唱民歌表示庆祝。这也是哈尼民族所特有的一种祭祀仪式,哈尼族的文化里有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反映在“插秧仪式”中,就是通过歌舞和插秧动作等方式来祭祀自然,祈求风调雨顺,来年丰收。在哈尼族插秧仪式中,还有个很有意思的象征。哈尼姑娘、小伙们在水田里互掷泥巴,第一次掷的泥巴是要打在自己的心上人身上的,这也是哈尼族青年彼此表示爱慕的一种独特方式。影片通过对插秧仪式的表现传达了哈尼族在劳动、人与自然关系、婚恋等各个方面的文化特质。
影片中还有很多图像符号也传达着哈尼的民族文化。如,诺玛的哈尼族服饰。哈尼族一般喜欢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身或穿长裤或穿长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处缀绣五彩花边,系绣花围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银饰。
一部电影中的符号元素不仅包括图像,还有语言、音乐等听觉符号。在电影中,音乐的适当运用对于表达主题,烘托效果,推进情节进展具有尤其重要的作用。
《诺玛的十七岁》主要运用了三种类型的音乐来烘托情节。第一种是飘浮在风中空灵的恩雅的背景音乐。而且这种音乐已成为整部影片的基调。它随着影片图景的变换不时地出现,但每次的出现,都只有一瞬间影片中诺玛落水,奶奶为了使她早日康复为她“招魂”,奶奶在门前摆好祭品,然后高唱“回来,诺玛,回来……”诺玛醒来后跟奶奶说:“我再也不去城里了。”这段影片也蕴含着象征性的文化隐喻。它象征着诺玛从对都市文明的向往到向本土文明的回归。诺玛在绝望后能很快又找回原来的生活轨迹,也表明了哈尼族文化温和的包容性,这种温和的特质使得哈尼人可以在两种文化的冲击中进退自如,而不会产生急功近利的文化失衡状态。
最后,阿明成功了,成为知名的摄影家,诺玛收到了以自己的大幅照片做封面的杂志,影片在诺玛灿烂的笑靥中结束。这是否象征着两种文明在冲突中最终“握手言和”?都市文明在向少数民族文明慢慢渗透中,两者相斥相距,最后达到和谐的共生,交错的状态。
三、由影片引发的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播的思考
在哀牢山间,遥远的云南哈尼村寨,现代都市文明的各种现实形态不断地挤入诺玛的视野,当地哈尼人如租房子给阿明的老板,已经抛弃了每日与之相伴的水烟袋,骑上摩托车,开起“柯达胶卷店”了。这些是《诺玛的十七岁》这部影片呈现给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现状。
今天,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在物质基础、经济发展的速度上,现代都市文明都远远领先于少数民族本土文明。“城市化”正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城乡人口结构转化,产业结构及布局的转化,人们价值观念及其文化、生活方式的转换。城市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人类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有被都市文明同化的危险。美国学者帕克曾以美国的“同化实践”为例,提出了同化过程的大体模式:“迁移——接触——文化和价值的竞争——逐步适应主流社会的文化——同化”的过程。还有学者认为,少数民族作为都市的亚文化群,在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