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过度增生性瘢痕相关基因的研究策略.pdf
维普资讯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年2月第17鲞箜 塑 !坚 !! !:!!: : !:!: : ·65 ·
· 述 评 ·
过度增生性瘢痕相关基因的研究策略
秦泽莲 鲍卫汉
瘢痕过度增生的机制并未完全阐明。回顾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临床表现、生物学特征及其他研究资
料,人们不由地会想到,为什么有色人种瘢痕过度增生的发生率高于白色人种?为什么对于一般人不引起过
度增生反应的微小损伤却能导致某些人产生瘢痕疙瘩?这些人是否存在有利于瘢痕发生的特殊基因条件?这
些 问题 自然使人们关注到基因。
基因表达是调控生命活动的基础。近年的研究已确定 了与某些疾病密切相关的基因。有关过度增生性
瘢痕相关基因的研究报告层 出不穷,这些报告可以大致分为如下几类。
1 比较过度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基因表达的变化
从遗传学角度研究瘢痕疙瘩:瘢痕疙瘩发病具有种族性和家族史倾向。国外有瘢痕疙瘩与某些特殊疾病
(例如鲁宾斯坦一泰比综合征)伴发的报告。有报道认为瘢痕疙瘩的发生可能与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有
关;也有人认为瘢痕疙瘩 的发生与A型血型有关。Castagnoli等(ClinExpImmunol。1990;HumImmunol,
1990)发现,瘢痕疙瘩的发生与人类 白细胞抗原(HIA)一B 、B BW 、BW DR5、DQW。有相关性,然而也
有学者认为其间没有联系。有关瘢痕疙瘩遗传方面的资料尚少,目前难以下结论。
从细胞增殖、凋亡调控机制推测基因检测,陆续在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中发现 了某些基因的异常。
单个基因或其蛋白表达量改变,涉及基因有: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②凋亡相关基因;③生长因子基因;
①信号系统相关成分;⑤细胞外基质;⑥其他成分,如肌钙蛋白、EF 蛋白、波形蛋白等。发现它们均有变化。
采用单核苷酸多肽性分析检测基因的结构变异。国内外的多个研究发现,在瘢痕疙瘩患者的病变组织或
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p53外显子4—7的基因结构存在突变;另外,瘢痕疙瘩Fas基因 “死亡域”外
显子 8—9区段有杂合性丢失。这些基因的结构变异与其编码的蛋 白无功能密切相关。
检测基因在不同胎龄胎儿和少儿皮肤中表达的变化,如多种生长因子、原癌基因、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5
(ERK)及其上游信号分子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激酶 (MAPKK,MEK)、同源异形框基因等基因或其
蛋 白。
2 基因转染细胞的功能研究
采用脂质体或重组腺病毒介导将 目的基因或者其反义寡核苷酸转染细胞,研究转染细胞增殖、细胞凋
亡、DNA合成代谢、胶原蛋白合成等功能状态的变化,探讨基因功能。相关报告有野生型P16、Fas、Bcl一2、转
化生长因子一p3(TGF一)、p27、MTS、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等基因。上述报告中不少涉及到创伤愈合
及瘢痕基因,已经发现的那些影响因素是否为过度增生性瘢痕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基因改变既然是瘢痕
过度增生的至关重要的原因,有些也可能是其病变反应的表现。在过度增生性瘢痕,尤其是具有某些肿瘤特
征的瘢痕疙瘩,众多基因中哪些基因起着关键作用呢?这个问题迫使我们思考应如何才能排查出这些关键基
因——瘢痕相关基因。已有一些创伤愈合涉及的已知基因,但还有很多未知数。其他未测基因是否变化更大,
其作用孰重孰轻?全面、系统分析和比较病理状态和正常机体的基因表达情况,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步骤。
基因芯片杂交实验就是这样一种方法。采用基因芯片进行系统分析的工作已有一些报告。如王珍祥等
用4000个基因的芯片分析了3例增生性瘢痕和3例正常皮肤样本RNA。结果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共 116个,
涉及 l3类基因。陈伟等/aig@8400条人类基因的聚合酶链反应 (PCR)产物制成微阵矩表达谱芯片,筛选
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中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间存在差异表达的基因有402条,主要涉
及胞外基质、运输蛋白、细胞信号和传导蛋白、细胞骨架和运动相关蛋白的基因等。
基因芯片分析5-作对于过度增生性瘢痕致病基因的研究是一个极大的进步。但是,基因芯片研究也有必
垄查 丝方:①正常情况下,人与人之间就存在一定的基因型和基因表达差异,基因芯片杂交实验将会产
作者单位:100083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
作者简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