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0 年 1 月 语 言 研 究 Jan., 2010
第 30 卷 第 1 期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Vol.30 No.1
“除”类连词及相关句式的历时考察
席 嘉
(武汉大学 文学院,武汉 430072 )
摘要:“除”类条件连词由介接性成分“除非”演化而来。由于“除A 不B”和“非A 不B”
两类句式表示必要条件关系既接近又互补,促使兼具两句式特点的“除非A 不B”产生。大约
从晚唐五代开始,“除非”逐步变成连词。现代汉语中的“除非A 不B”句式不是对古代用法
的直接继承,而是“除”类连词发展成熟后逐步演化出来的新句式。
关键词:“除”类连词;“除非”条件句;历时演化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263(2010)01-0080-05
“除”类连词包括“除”、“除非”、“除是”等,是近代汉语中出现的表示必要条件关系的一组词。
本文主要考察它们的产生、发展和使用情况。①
一 “除”类连词的产生和发展
1.1 “除”类连词的来源与“除”作介词有关。介词“除”表示“除……外”,是将介词宾语“排除”;
而“除”作连词,是将连接的内容“纳入”。连词“除”不是直接由介词“除”演化产生,而是经过了“除
非”这一中间阶段;“除非”的演化又是由“非 A 不B”和“除 A 不B”两个句式融合引起的。
[1]422
吕叔湘 说:“‘除非’这个词大致是两个来由凑合而成:一是‘非’,即22.43 的‘非……不……’
的‘非’;一是‘除’,即 18.92 的‘除……外’的‘除’,但用于条件句。”“假如这个分析是对的,则‘除
非’应该也是表示‘若无此条件即无此后果’的,后果小句里应有否定词和‘除非’相应。” 胡丽珍、
雷冬平[2]234 认为“除非”是由“除……外”和“非……不……”叠套使用产生的,起初是介词性成分,
后来演化为连词。以上意见都涉及“除”类连词的来源,我们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探讨。
1.2 “非 A 不 B ”句式唐代使用频率很高,其中“非”一般连接前项,相当于“若非”;连接后项的不只
“不”,还可用其他否定词,或者用反诘表否定。如:
1) a 非有别敕,不得差科。(李渊《申禁差科诏》)/ 非伊吕无以定祸乱。(李世民《求访贤良限来年
二月集泰山诏》)
b 对越两仪,非神物何以昌丕绪?(上官仪《为朝臣贺凉州瑞石表》)/皮弁时俗废之久矣,非好
古君子,谁能存之? (元结《与何员外书》)
a 组用“不”、“无”表示否定,b 组用反诘表示否定,与“非”照应。这种句式一般可以理解为必要
条件。如“非有别敕不得差科”可以理解为“只有有别敕才能差科”,“非神物何以昌丕绪” 可以理解为
“只有神物才能昌丕绪”。胡丽珍、雷冬平已指出,“非……不……”句式先秦产生,引例如“民非水火
不生活”(《孟子·尽心上》),这例同样可理解为“民只有(有了)水和火才能生活”。据我们考察,先秦
至六朝时期,汉语中一直没有必要条件连词,“非A 不 B ”句式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是表示必要条件的主
要方法。
作者简介:席嘉,男,1954 年生,甘肃泾川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汉语语法。
·80 ·
“除”作介词唐代比较常见。与介词“除”语法意义相同的还有“除却”。当“后果小句”表示否定
意义时,“除”、“除却”与表示否定的 B 项形成关联,与“非 A 不B”句式的语法意义接近。如:
2) 除醉无因破得愁。(白居易《东楼招客夜饮》)/ 除我无人与子同。(姚合《酬令狐郎中见寄》)/
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除忆文流外,何人更可言。(周贺《春日山居寄友人》)
“除醉无因破得愁”可以理解为“只有醉才破得愁”,“除我无人与子同”可以理解为“只有我才与
你相同”。据我们统计,《全唐诗》中“除”作介词26 例,“除却”作介接性成分46 例,全部表示“除…
外”的意思。在这 72 例介接性的“除”、“除却”中,与否定相关的共55 例。一方面,“除A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全国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网络培训示范班在线考试题库及答案.docx VIP
- 2025既有建筑消防改造设计指南.docx VIP
- 甘肃省乡镇卫生院名单2021版1549家(中心卫生院453+卫生院1096)1.docx VIP
- 2024年广州白云高新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人员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全球变化课件01-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ppt VIP
- 注册土木工程师(水利水电工程)预测试题.pdf VIP
- 2023年广州白云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人员招聘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2025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docx
- 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脑卒中.docx VIP
- 建立公司危化品应急救援队伍的意义与方法.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