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学经典选读》部分练习.doc
《国学经典选读》部分练习
参考答案
一、常识问答
1、诸子百家有哪些主要学派?
答: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舍生取义恻隐、羞恶、、是非谭嗣同
答:韩非的对策是用法律来惩治;荀子的对策是主要用礼义来教化,“化性起伪”,兼用法律来制约。
二、判断题
1、狭义国学主要是指儒学。(×)
提示:代表中国最核心内容的主流学术思想,包括道、儒、墨、法
2、老聃是道家始祖。(√)
3、商朝尚“鬼神”,周朝尚“人文”。(√)
4、先秦显学为道家与儒家。 (×)
提示:儒家、墨家。
5、儒家集大成者是孔子。(×)
提示:荀子。
6、明确反对“三年之丧”的除了孔子弟子宰予还有墨家。(√)
7、商鞅是墨家。(×)
提示:法家。
8、《道德经》又称“五千文”。(√)
提示:又称《老子》。
9、“道法自然”即“道仿效大自然”。(×)
提示:效法自己的样子。
10、现今传世的《庄子》有52篇。(×)
提示:33篇。
11、“藐姑射神人”出自孟子笔下。(×)
提示:庄子。
12、庄子的核心思想是“无为”。(×)
提示:老子的核心思想是“无为”。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齐物”、“逍遥”、“间世”。
13、庄子主张“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
提示:墨子的主张。
14、汉武帝主张“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提示:董仲舒。
15、《论语》是孔子的著作。(×)
提示:孔子弟子编纂。
16、“克己复礼”是孟子的主张。(×)
提示:孔子主张。
17、孔子重“礼”,孟子重“义”,荀子重“法”。(×)
提示:孔子重仁,孟子重义,荀子重礼、法。
18、孔子最欣赏的弟子是子路。(×)
提示:颜回。
19、《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
20、孟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提示:孔子言。
21、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
22、所谓王道,即以仁义、礼教治天下。(√)
23、“化性起伪”是韩非的著名主张。(×)
提示:荀子。
24、荀子兼崇“礼”、“法”,兼崇“王”、“霸”。(√)
25、荀子批评杨、墨“无父无君”。(×)
提示:孟子。
26、曾参、闵子骞、孝己都以“忠”著名。(×)
提示:孝。
27、墨子主张“尚贤”、“泛爱”。(×)
提示:尚贤、兼爱。
28、法家提倡“霸道”。(√)
29、荀子批判儒墨:“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提示:韩非。
30、韩非认为“民智不可用”。(√)
三、阅读分析
1、阅读《老子》第二十一章,回答问题: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状哉?以此。
①请解释“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答:让自己的真德虚空,以容纳天道,只顺从天道。
②“恍兮惚兮”、“窈兮冥兮”形容道的什么性质?
答:形容天道不是一般普通的物,它广大深远而又恍惚不明,难以看清。
③举例说明你对“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理解?
答:“有象有物”指道遍布于万物之中,是万物的总和,因而似乎能让人从万物身上看见道的形象与存在;“有精有信”指道总是以精妙可信的方式运行于万物,使万物顺从道的规律而各自千变万化。(举例提示:比如从“日夜交替”的现象可以看到道的客观存在,也可以明白道的运行规律之一。)
2、老子阅读《老子·七十七章》,回答下列问题:
①老子以“张弓”比喻什么?
答:天道运行。
②解释“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并说明两句与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有何关系?
答:圣人顺道而为而不自恃有道,有功于天下而不占据功劳之位。
“无为”并非不为,而就是“为而不恃”,这也就是老子“人法天”的具体体现。
“无为”一方面强调按照天道规律办事,另一方面强调“不恃”、“不处”,就像天道赐予人们风调雨顺,人们不必感谢天道一样,圣人(有道之君)也不让百姓称赞他的贤明与功绩。
③举例说明天道与人道有什么不同?
提示:说明老子如何论天道、人道不同;可赞同《老子》说法,亦可有自己的观点。举例要恰当。
3、阅读《庄子·逍遥游》“大瓠”、“大樗”两节,回答下列问题:
①惠子因为哪两个具体原因,把大葫芦击破了?
答:其一,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其二,剖之以为瓢,则廓落无所容。两个原因实际上是一个:无用。
②庄子说惠子“拙于用大”,那么,庄子认为如何用大?请以庄子原话回答。
答: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③请概括两段中惠子与庄子各自的观点。
答:惠子认为,人就该像物一样有用,尤其是对庙堂有用,无用就该掊之、去之。
庄子认为,“有用”有不同的用法,世俗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