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middot;秋思》 教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天净沙amp;middot;秋思》教案.doc

《天净沙·秋思》 教案 一、教学目的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 (二)难点 1.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 三、课型: 教读课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教学程序 (一)导语 同学们,“家”和“家乡”的概念,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当我们独自一人身居异乡的时候,就会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大家在小学时,也学过一首著名的表达思念家乡的诗,也就是李白的《静夜思》。 在唐代有李白写出这么一首感人的思乡诗,而当历史的车轮走到元代的时候,也有一位伟大的散曲家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那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二)导读 1.题解 (1)马致远(1250?-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料到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是“曲”。 (2)小令。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诗最盛行,尤其是唐诗,宋代在继承唐诗的基础上发展了宋诗,并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宋词,而到了元代,又多了一种很有特色的文学体裁,那就是我们今天将会学到的“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2.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 (1)同学齐声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的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2)听录音范读并划出节奏。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琅琅上口,就像在听一首好听的音乐,大家感受一下(默念)。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 3.感受这首小令的意境美: 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该首小令就是通过这简练的28个字,描述出三组不同的画面,传达了作者自身浓厚的感情。 下面就请同学们仔细品味一下课文,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这首小令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看到……”为开头,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景物,有怎么样的画面。) (2)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提示:例如:“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 ,形象就具体了。是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毫无生机的藤。同学们可以类推。 出现的画面: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的寒鸦,声声哀鸣……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叶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晖中,向远方踽踽而行。 同学们所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 提示:王国维曾说:“所有景语皆情语”。作者一生追随功名,不过由于民族高压政策,因此他一生都不得志。所以,现在“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这就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 大家的朗读的时候,同学要把景语化为情语,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通过朗读,体验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 4.拓展(运用) 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已经不相同的一项: a 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5.小结 通过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这首小令的语言和旋律的优美,更加体会到了作者在异乡的羁旅之情。 6.作业

文档评论(0)

gsgtsh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