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不灭,只是悄然远离.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同志”不灭,只是悄然远离.doc

“同志”不灭,只是悄然远离 《读报参考》 2010020期作者/本文总字数:3302字 曹凡属虎,马上要过60大寿了。 在他的记忆中,“同志”一直是个能让他心里一暖的字眼。然而时移事异,渐渐地,这二字入耳和出口的机会越来越少,甚至有时叫出口还会招人不待见: “我记得第一次去深圳出差,早上刚下了飞机,不识路,见到一位清洁工人就上前称呼‘同志’,可是那位大姐理都不理我们。” 当时,曹凡以为对方听不懂普通话,“可是后来我才明白原来是我们用错了词。我们又向一位警察问路,叫‘同志’人家还是不理,同伴灵机一动称呼声‘先生’,那位民警才转过身,用流畅的普通话给我们指路。 由曹凡的尴尬庶几可管窥这一声“同志”在中国的沧桑浮沉。这一声称呼中蕴含的感情、记忆、笑泪,都与裹挟着它们的时代一起渐行渐远。6月1日,北京公交集团印发新的“规范文明用语”,“同志”忝列末席,排在“老师傅”、“老先生”之后,成为仅限称呼老年乘客的礼貌称谓之一。有心者闻之无不唏嘘。 同心则同志 倘若考据中国最早出现的同志二字,可以上溯至少两千年。左丘明在《国语·晋语四》中写道:“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然而这里是“同心同德”的出处,却不是“同志”的起源。 同志可用作彼此称呼,最早成于清末。孙中山、黄兴等义士结社反清,“保路同志会”、“兴中会”、“同盟会”和后来的国民党,内部成员之间互称同志,这一称谓理念来自苏俄,文字却取自日本——那时的有志之士因文字相通,大多留学东瀛,所读西方著作,包括马克思主义,亦多来自日文译本。“同志”与“经济”、“社会”等词一样,直接舶来自日译海外著作中的汉字写法。 彼时,“同志”初来乍到,绝不是人人可用的称呼,仅仅局限在真正分享共同政治理念、拥有共同志向的小团体内,由是带有一种独特的神秘、新奇和时髦。而且不论“兴中会”、“同盟会”,还是早期的共产党,大都不是能在人前显露的地下团体,所干的也是变革旧秩序,甚至九死一生的事业,一声同志,听上去得体且悲壮。 直到革命战争年代,称自己人为“同志”,仍表示无上的尊敬和信任,给人以神圣的革命归宿感。电影《党的女儿》中被误会为叛徒的玉梅,终于接到党组织称自己为同志的信,读罢不禁一腔热血充塞胸臆,两行清泪汩汩而下。可见“同志”这一称谓在这些团体内人们心中的分量。 人人皆同志 将“同志”这一称谓发扬光大的,当然还是中国共产党。随着共产主义理念的推广,代表“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共同理想的“同志”一词在党内、军队和解放区迅速普及。1949年定鼎中原后,“同志”进一步涵盖所有支持、拥护共产主义事业之士,并迅速成为全社会通用的称谓语。 称谓上的空前一致,映出的实则是一场空前规模的社会改造和意识形态运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完成,所有私人买卖、田地都收归国有或集体,全民再无一点私产,再无所谓老爷老板,所有人都变成了社会主义劳动者,“同志”一词随之涌入社会各个层面,成为对所有成年人的统一尊称,男女通吃,老少成宜,完全代替了“先生”和“女士”或“小姐”等等称谓。 1959年,毛泽东专门指示,要大家互称“同志”。1965年12月14日,中央再次发出通知,要求党内一律称“同志”,不呼官衔。至此,“同志”这一称呼已不单单带有意识形态的称呼,也成为执政党克服、抵制腐朽习气和官僚作风的一面旗帜、一种尝试。 按照马克思主义,人不平等的根源乃是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在中国首次抹消了这一根源的那几十年,至少在城市里,不论挑大粪还是拿粉笔,所有人都可以“同志”称呼,让在等级尊卑中生活惯了的国人,确乎体验到了空前的平等。 想说同志不容易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同志”也带有了区分敌我的功能。它隐隐然变成了一种身份,表明是友而非敌,有时也带有强烈的斗争色彩。 在那个年代,“你犯了错误,批评的人称你为同志,说明他还是把这当作人民内部矛盾,不是敌我矛盾,还抱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态度”,作为过来人的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回忆道。“今天称你为同志,要是明天改称先生了,那你就要大祸临头了”,资深媒体人黄章晋如是说。在著名的胡风冤案中,随着案件性质的节节升级,报章对胡的称呼先“同志”后“先生”再到直呼其名,正可作为印证。 其实,“同志”称谓在口头上第一次减少使用,不是在改革开放后由于年轻人追求新潮厌弃旧俗,反而是在一切围绕政治斗争的岁月——由于时时、处处、事事的阶级斗争,出现了慎用“同志”的现象。人们再也不敢随口称呼迎面而来的陌生人“同志”,因为实在无从分辨来人是“人”还是“牛鬼蛇神”,是“地富反坏右”还是“工农商学兵”。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了解放后的第二次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的引入,造就了“个体户”等第一批游离于体制之外的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也回归了以家庭为经济单位的传统生活,原本无差别化的社会阶层也不可避免的开始分化,经济实

文档评论(0)

ziyouziz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