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基于产业集聚的中国劳动力流动研究.pdf

基于产业集聚的中国劳动力流动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产业集聚的中国劳动力流动研究.pdf

第 4 卷  第 4 期 南 京 审 计 学 院 学 报 Vol . 4 , No . 4 2007 年 11 月 J ournal of Nanj ing Audit U niver sit y Nov . , 2007 基于产业集聚的中国劳动力流动研究 1 2 武晓霞 ,任志成 ( 1. 南京审计学院 金审学院 , 江苏 南京  2 10029 ;2 . 南京审计学院 经济学院 , 江苏 南京  2 10029) [摘  要]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 ,劳动力流动与资本流动 、信息扩散 、产品输出一样都是全球化的内容 。外 资投资区位的非均衡性 、各地区市场规模与自然资源禀赋的迥异共同决定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也决定了产 业在空间上发生集聚的动态演变过程 。由于一国之内地区间的劳动力流动相对容易 ,这种产业集聚也就必然伴随 着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 。本文试图从东部制造业集聚的角度 ,分析集聚与劳动力流动的内在联系及作用机制 。 [ 关键词]制造业 ;产业集聚 ;劳动力流动 [ 中图分类号] F24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7) 04002 107 又进一步增强了该地区的集聚效应 ,最终形成了人 一 、引言 口稠密的制造业带和人 口稀疏的农业带 ,这种空间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深入 ,市场力量 集中不断自我强化的累积过程被 Myr dal 1957 年称 已经在资源 、要素的空间配置与产品、服务的空间流 为“循环因果律”,也被 A rt hur 1990 年称为“正反馈” 动以及生产的地区分布中占主导地位 。区域经济格 效应 ,而且累积过程还是动态的[3 ] 。 局的形成和演化更多的是市场作用的结果 ,尤其是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劳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 ,沿海地区面向国际 动力在产业集聚的驱动下从农村流向城市 、从中西 市场的区位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其中以劳动密集型 部流向东部 。袁志刚、范剑勇 2003 年从各地区农业 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制造业发展迅速[ 1 ]6 1 , 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差异上证实并阐 因此 ,许多劳动力流向了东部沿海地区。 明了制造业在东部沿海地区的集聚 ,沿海地区一定 这种产业和劳动力集聚的现象广泛存在于现实 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4 ] 。葛嬴 2004 经济生活中 , 是现代区域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现 年通过计算 1985 年 、1990 年 、1994 年与 1999 年 25 象[2 ] 。我们知道 ,人 口和经济活动在地理上分布极 个制造业行业就业的分布基尼系数及相应的制造业 不平衡 ,在发达国家 , 绝大多数人居住在大都市地 行业产出的分布基尼系数 ,结果显示平均集聚系数 区 ,这些大都市本身也会集聚形成都市圈。在这些 在十五年间有显著增长 : 平均就业集聚系数增长 区域 , 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集聚在一起 ,使该区域的 35 . 8 % ,平均产出集聚系数增长 4 1. 0 %[ 5 ] 。吴勤堂 经济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 ,该地区的集聚力不断提 2004 年在研究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耦合机理时 高 ,从而不发达地区的人才 、劳动力等要素流向效益 提到 :产业聚集必然带来人 口的空间集中。人 口聚 好 、投资回报高的发达地区 ,而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入

文档评论(0)

lizhencai09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00124015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