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秀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第二十六届全国研究生院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论文集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培养体系建设及
优化的思考
孙忠伟 马焕
摘要:课程培养是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手段,研究生教育的课程
设置及体系结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如何完善和优化课程
培养体系,如何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讲授模式、教材建设等进行探索创新,如何强化..T--程实践
背景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培养体系;培养模式;优化
作者简介:孙忠伟,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工程师,保定071003;马焕,华北电力大学电
子系,讲师,保定071003。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它的职业指向性非常明确,是为
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现阶段,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一直沿袭培
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方法,受成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带来的惯性影响,课程体系在一
定程度上存在专业性不足、实践性不强、课程量不够、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差别不大等问题,课程
培养很难深入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所要求的核心层面,即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积极探索出一套符合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曰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型培养模
式,完善和优化课程培养体系,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讲授模式等进行探索创新,并加强师资队
伍建设,对于培养高质量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课程结构体系建设与优化,夯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培养体系基础
1.推进公共课课程改革
压缩社科类课程学时,改革授课方式,以多名教师开设多个专题讲座形式授课,提交论文方式
考核。推动外语课的改革,压缩外语课程学分,并根据“实际的需要、:[作的需要、交流的需要”
等,侧重外语学习中的“听、说”训练。同时增设专业外语课程,强化专业外文文献资料阅读能力。
压缩公共课学分,缩短学时,为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留下充分的时间。
2.增大专业基础课课程比例,减少专业必修课程比例
基础课中减少数学类课程,增加应用型课程比例。同时,不把基础课程固定在过细的专业上,
应坚持cc重构基础、突出现代、反映前沿、交叉综合”的原则。课程的设立要从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
势出发,体现“高、精、新、宽”的特点。要在一级学科上建立课程平台,减少一些周期快、易老化
的专业课程,使研究生掌握扎实宽广的基础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重基础、宽口径为研究生教育改
革的方向。
136
第二部分培养
3.加大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
根据研究生的不同偏好和职业目标,适当减少必修课程的数量,开设多种多样的选修课程,如
增加《计算机技术及应用》选修课程,增加学科前沿和边缘学科内容类课程。加大选修课在课程设
置中的比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硕士研究生在更大范围内跨二级学科自由选修,给研究生更大
的选择余地,既坚持了学科专业内在的培养目标要求,叉兼顾到不同类型研究生的特点和专长,有
利于增加研究生知识的厚度和宽度。只有设置,“泛的选修课和开设学术性讲座、讨论或研讨等,才
能适应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4.注重学科渗透,增设跨学科课程
增设跨学科课程,通过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来设立和发展跨学科课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
习计划跨专业、学科、学院进行学习;也可以跨学院甚至跨学校聘请教师,研究生可以和教师一起
共同进行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既培养了新型人才,也产生了新的科研成果。还应构建以相关
学科为依托,以其他文化、修养等为外延的知识体系。
5.加强实验、操作类课程建设
实践动手能力对研究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训练内容,应加大实践类课程建设力度。修订课程计
划,保障实践课程学时,优化实验课与理论课比例,使课程体系要体现实用、实践、实效的特点。
同时加强导师对实验过程的指导和监测,提高实验课质量,从而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校也应
加大投入实验设备的资金投入,及时更新实验设备,避免因硬件问题而导致实践教学的“罢修”或
难以达到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
6.围绕本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增加开设专题课程
专题课程的授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