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文贯史说大庸.doc
文贯史说大庸——中华文化终极源头猜想
余自幼年上学,即从老师和长辈口中得知“盘古开天”、“三皇五帝”的传说。及长,初涉历史教科书,又知唐尧虞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秦皇汉武、三国两晋、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辽金元明、康乾盛世、晚清民国等中国历史的基本概念。履职后,有幸长期从事本土历史文化研究。随着资料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发现不少似曾相识的历史事件原来就发生在自己脚下这片土地之上,自己仿佛离历史越来越近,深埋历史底层的灿烂文化仿佛在以各种方式向我们传递来自远古的信息。从文字到文物、从风俗到风情无不成为文化基因熔铸在我们的血液里。近段时间,承蒙张家界市政协张启尧副主席惠荐,得读当代历史文化大师张良皋教授宏著《巴史别观》,可谓开启愚智,茅塞顿开,受益无穷。在此特向两位师尊致谢。然而掩卷而寐,总觉言犹未尽,义犹未穷。以张教授海纳百川的渊博学识、泰山北斗的崇高学望,本应站在更高的起点来研究“大庸文化”,惜其一念之仁,将“庸国”古史锁定在他家乡湖北“上庸”,而将巴楚文化与大庸文化相提并论,甚至将其置于大庸文化之上,结果使他只能窥视“大庸文化”的冰山一角。这不能不说是作者的遗憾。我丝毫没有拿“权威之疵”自高标示的妄念,对张先生我是高山仰止,行止景行。他的学术思想高屋建瓴,高瞻远瞩。他永远是我的导师。尽管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见面,未能一睹宗师慈颜,但我希望他能收下我这个还未入门的学生。让他这位学界巨擘用其厚实的肩膀托起我稚嫩的身躯,一览学术前沿,最终叩开古庸国灿烂文化的大门。
笔者认为,“大庸城”三字不是一个普通的概念,它是“东方古罗马”,可与“大秦”齐名,号称“大庸”的中华南国古都所在地。“大庸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终极源头。大庸、桑植、慈姑、历山、澧水、崇山、汤谷、阳和(火)、溇水(卤水)、盐垭、子午台、阳湖(父)坪等地名都是古庸国留下的“地名化石”;大庸硬气功、桑植民歌、澧水花灯、澧源傩戏等艺术都是古庸国留下的“文化化石”;吊楼、蓑衣、盐罐、便壶、石臼、磨碾、背篓等用品都是古大庸留下的“实物化石”;跳丧、祭祖、上梁、结草、号树、拜天、请神、求雨等活动都是古庸国留下的“习俗化石”。笔者认为,历朝历代很多人研究历史都没有从文化本源上去着眼和入手,以致自觉或不自觉地抬高或矮化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大庸文化”由于它处于历史的本源地位,早已被后起的多层文化所掩盖,自古至今还没有人悟透她的真象,破解她的密码,以致其历史文脉被阻隔,历史地位被矮化。笔者发现大庸文化,绝没有带着地域观念去有意抬高她的私心,而只是还历史以本来面貌。
生命从海洋走向陆地,人类从高山走向平原。北纬35°与南纬35°之间,是生命繁衍最活跃的地带。元谋猿人和巫山猿人就诞生在今云贵武陵一带,都是早被人类和考古学界证实的定论。古国大庸将其都城选定在云贵高原与湖广平原结合部的今张家界地区符合历史和科学发展规律。最早的图腾产生在这里,最早的文化发源于这里,最早的文字创造于这里,传播南方文化的火炬最早从这里起步,火神祝(大)融(庸)部落就是传播南方文化最早的旗手。
在此,我十分坦率地告诉读者诸君,尽管我将自己的观点确定为猜想,但我的这些猜想都源于古籍、文物、民俗和现实生活,源于历史信息的交汇和对撞,源于对自己祖先观察力、思辨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无比崇拜,源于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热爱和痴迷,源于对中华民族文明走向的深刻思考,源于对人类发展美好前景的展望,源于对人类最终将走向大同的充分自信。拙文之所以冠以“以文贯史”,实际也是“以字贯史”。愚以为,对古人来说,一个字就是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故事,就是一次发现,就是一个创造,就是一段历史,创造一个字就是一大进步、一次飞跃、一座丰碑、一笔财富、一份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遗产。研究古字、搜阅古籍,就是在同古人对话,就是在了解历史真相,就是在探寻文化本源,只要我们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来自远古的信息一定会如期而至。
一、春蚕的一生及融虫图腾。长期以来,我们低估了古人的科学素养,低估了他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能力。古人对生命现象充满了好奇,具有极强的观察力、思辨力和表达力。大家知道,虫是典型的象形字,活象刚丛蛋卵中浮化出壳的那个小小的生命,乍一看上去仿佛正在爬动。笔者认为“蠻”(蛮)是蚕(蠶)的初文,会意理解为吐丝的虫。“蚕”这只天降神虫,每到日神(炎帝上古虚化人物,代表南国共主)远归、天气转暖的春季,它就破卵而出,不停地采食桑叶让自己一天天长大,直到能为人类吐出备冬御寒的丝来,以至最后作茧自缚,成为一只蚕“融”(疑为“蛹”的初文)。为人类献出它宝贵的一生,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然而,这么一只无私奉献、福佑人类的神虫怎么会死呢?天遂人愿,它没有死。它不会死。它终于羽化成蛾听从日神召唤飞回了天空。这一神奇的生命现象,让古人感到十分好奇,小小春蚕——这只神虫让他们产生发自内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