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详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微型课详案.doc

《南州六月荔枝丹》 微型课详案 辉县市第一初级中学 王桂芳 《南州六月荔枝丹》微型课详案 辉县市第一初级中学 王桂芳 学习目标: 1、阅读文章,掌握提取主要信息的方法。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作引用的说明方法,并了解其作用。 3、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学习重点: 1、学习作引用的说明方法,并了解其作用。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学习难点: 作比较和举例子的区别 教学过程 导入 1、荔枝被世人誉为“岭南果王”,生长在我国的南方。在经济发达的今天,我们北方人也能吃上美味的荔枝,可说实在话,我们对有关荔枝生长的知识还真的了解不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荔枝的文章。(板书:荔枝) 首先让我们先通过看一组图片,来增加对荔枝的感性认识。【图片】 2、依次点击图片,解说:荔枝,常绿乔木,羽状复叶,果实球形或卵形。唐朝朱应《扶南记》对荔枝一名解释为:“以其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劙(lí)其枝,故以为名。荔枝全身都是宝,果实营养丰富,维生素种类多,且含量高,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水果。我国民间常把荔枝作为滋补品,荔枝补脾益肝,生津止渴,益心养血,中医用荔枝治病历史悠久。 3、问:刚才老师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荔枝的特点? 荔枝的属类、叶子、果、得名、营养以及药用价值。 4、问:那么课文又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荔枝的特点的呢?下面,我们按照预习作业第二题,挑同学读一下你的信息提取。请其他同学用心倾听,用笔勾画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提取主要信息【整体感知、提取主要信息】 (1)大家围绕中心词找到许多信息,但内容不够全面,那么怎样使所提取的信息更全面更准确呢? (2)结合最容易出错的 “荔枝花”部分,我们一块来完善主要信息。 第三段写花,全段一共8句话,第一句写花期,浏览全文,它并不能概况全段。还分别写到了花形、花色、花性、数量等内容,顺着句号抓内容,联结全部要点,补充完整。 三、 分析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1、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为什么? 2、对,本文明显不是时间和空间顺序,用排除法就能判断出逻辑顺序。还能用什么方法去判断?对,梳理并分析各部分间的关系。大家一起来分析。 3、明确:本文 2-5段写了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核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荔枝果实,采用的说明顺序11-14自然段主要介绍荔枝生产的有关情况从全文看, (2)分析说明作用时,提取同类项,综合表述。 2、文章使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什么?对,作引用!什么是作引用,请大家放开声音朗读一遍定义,之后从课文中找出使用作引用的句子,在下面划上波浪线。(出示课件并板书【作引用】) (学生思考勾画完毕)老师发现有的同学找的并不是作引用,而是举例子。那么怎么区别这两种说明方法呢?请小组交流一下。 3、老师来总结一下区分方法: 首先找语言标志:作引用:双引号、“据记载”等。 举例子:“比如”“例如”“如”或某年某月等标志词语。 其次看内容:作引用一般是名人名言或经典著作,典故谚语等。 举例子一般是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小练习:判断说明方法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 4、本文大量引用诗句、谚语、古书又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引用诗句做题目】 (用板书“荔枝”跟题目作比较,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荔枝”只写出了说明对象,而“南州六月荔枝丹”不仅写出了说明对象——荔枝,还写出了产地——南州,成熟时间——六月,颜色特征——丹,说明全面,引用诗句,增添文章的文学色彩,容易引起阅读兴趣。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学案完成“当堂训练”的习题。填写引用的内容或是做作引用的作用。 ①引用诗句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形象地说明了荔枝膜的形态轻盈。(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诱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原旨是借进奉荔枝一事,讥讽唐玄宗荒淫祸国,以致酿成历史悲剧。然而这件事却说明了荔枝———的特点。(容易变质,不易贮存) ④苏轼的《惠州一绝》,说明了———————————。(苏轼对荔枝的喜爱) ⑤—————————,足可以证明荔枝的原产地在我国,当时广东已有荔枝。(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文学趣味。但同时要注意,每一处的引用,它们的具体侧重点是不同的。这是什么决定的呢?分析之后就会发现,这是由引用诗文所在段落的中心内容决定的。如果引用诗文和此段的中心内容“风马牛不相及”,这类的引用就是败笔。比如—— 五、欣赏发现,品味语言特色【科学性】 1、作引用增强了科普作品的文学色彩,作为说明文,它的科学性又该如何体现呢?请快速浏览文章第三段,品味能体现科学性的地方并作以说明。 2、学生活动后交流 明确:为了说明“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科学

文档评论(0)

snj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