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理学-学习的成就感.doc
林昊波学习心理学
成就感的意义
一般观点认为,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存而进行的对外界环境的复杂反馈机制,保证了生物个体在变化的环境中具有足够的适应能力,然而,作为大脑在普遍意义上较为完善的灵长类生物,在其独特的意识体系中,学习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分为应答性和操作性两类: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如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安静坐好的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如书写,讨论,演讲等。这种操作性行为的形成过程就是学习,其关键是强化的作用。【1】这体现了学习在行为本质上的主动性。然而,我们实际观察到的学习大多数却是被动性的,受到社会上某种长期的、潜在的刺激,用学生们,尤其是南科大的不少学生的话说:“学习真是‘鸭梨山大’!”。我爸爸说过:“读书好不如学习好,学习好不如做人好。”,可能学习和读书不是完全的一回事吧?甚至,可能我们嘴中说的学习,并不是心理学上分析出的操作性行为?
暂且将现在所做的,为了应对考试和退学压力的复习和练习称为“读书”,而将参加讲座,参观工厂、公司,阅读文学作品,参加竞赛等与提升成绩无关的行为认为也是一种“学习”,这样,事情就有些眉目了。
原来,所谓的真正的“学习”,被外界刺激,也就是考试的压力给限制住了,原来的主动性被减退,被动性被强化,变成了“读书”,一种应答性行为,而那些无视刺激,依然选择自由学习的人,自己研究某些感兴趣的事物,即由好奇心引发的自主认知过程,有条理地,系统地吸收知识,在意识体系中产生对应的方法,这种人,我认为,是真正的学者。
当然,也有不少人二者兼顾,做到了学业、兴趣两不误,这些同学顶住了学习的压力,坚持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其吃苦耐劳精神值得尊敬,【2】与这类人类似的,还有部分同学,以“学习”的态度来“读书”,将课本和课堂的知识利用网络资源加以拓展,融会贯通,也是采用了高效的方法。以及,利用课本的只是为指导,以老师的意见为基础,寻找探究性的课题内容者,也大有人在。
200多个学生当中,很不凑巧的出现了少数派,无法归为上面任何一类,这位同学,它的”学习”总的来说是以上四者的综合,有时用主动阅读和自省来调剂生活,有时为了其可鄙的“感觉”,滥读书、死读书,像士兵执行任务一样将学习进行,既有受到刺激的原因,也是过度自省的结果,对于学习毫无感情,就像人对于呼吸这种本能不带感情色彩一般,即使外界没有刺激,人也要呼吸。当呼吸衰弱时,人体自然会进行调节,【3】这位同学并没有自己定义的,用来检测它的“任务”是否完成的方法,因为他不敢信任自己,比起自己,他更愿意信任他人。既然已经有一套完善的检测学习情况的系统,为什么还要大费周章,另起炉灶呢?这位同学这样想,于是,他抱着一个与他人完全不一样的想法,参加了南科大的招生,并且成为了2012级的188个学生之一。
人都有他的角色,而角色的定位依赖于人格和社会角色,【4】这位同学是一个典型的学生,身体素质欠佳,交际能力不强,又不善于各类特长,对他而言,“学生”这个角色已经深深印在他的心中了。“学生”要做的就是学习,生物在智力未完全发展的时候就具有学习能力,关于胎教的实验已经验证了这一点。【5】当学习能力达到顶峰时,教授者就由人类社会转变为宇宙自然,这时候的“学习”,被大多数人称为“科研”。人的知识发展轨迹是沿着“了解常识-了解知识-了解未识”这条路径进行着的。
大部分人如果把学习作为活动而不是本能的话,内心并没有强制自己去学,即便有,那也是世俗的原因,无非是兴趣和要求,就如同义工工作是一种权力,而劳工工作是一种义务,【6】然而将学习作为本能的人,在表现上见到未知事物会饥不择食的研究、了解,无论好坏,将所见所闻中的带情感因素的信息尽量删去,萃取出最纯粹的知识,人文学科的难度会更大一些,但如果一直保持旁观者的态度来观看,看学术争论如古代战役,看派系斗争如异域风情,将不同的思想体系并列放置,人文学科也能像理工学科一样去熵取秩。【7】
因为涉猎过多,精力不足,所以成绩往往惨不忍睹,在遇到挫败以后不会像一般人一样去总结,吸取教训,【8】而是无视失败,依然故我。不是对成绩的轻蔑,而是完全以本能来处理问题,所以并不会选择主动性和思考性较强的对策。偶尔的进步也完全带来不了成就感,少有的分析和总结也是为学习的本能所驱动,而且一般分析的对象还是外界的信息,因为不敢相信自己的感受,也把自省当作是纯粹的思维训练,诊断了疾病却不开药,在这种情况下显得毫无意义,这就是他的悲哀之处。
当挫折累积到一定量时,量变产生了质变,全盘否定之前纯本能的做法;转而变得形而上学,自以为是纯理性的,但之前的挫折其实已经在潜意识里形成了强到无法想象的暗示,潜意识里的本能被感性完全取代,包含了:嫉妒、自卑、憎恶等一系列负面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