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质高表面纳米孔基储氢材料研究.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轻质高表面纳米孔基储氢材料研究 * 高秋明 ,夏开胜,胡娟,曾绍忠,姜金华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市 200050 摘 要 能源问题已逐渐成为制约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瓶颈。石油、天然气和煤都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 天然资源,有关专家预测,目前地球上石油和天然气的存储量不足百年。石油、天然气和煤的大量使用产 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它有害气体,致使地球温度逐年升高,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人类健康和生存受到 威胁。氢能的开发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氢能源,包括氢气的生产制备、催化、运输、储存、能 量转换、应用等。按照美国能源部(DOE )的路线图,规定在2010 年前,储氢材料需要达到储存量 6wt%, 并且释放温度接近-20 -85℃之间,还需要满足尺寸小,价格低,安全释放和使用等。目前,还没有材料能 满足这一条件。碳材料具有质量轻,比表面大,价格便宜,原料易得,耐酸碱腐蚀等优势,无疑是有望满 足这些要求的合适的材料,近年来在储氢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目前,大比表面积的材料(如:活性炭, 碳纳米管,氮化硼纳米管、硫化钛纳米管、硫化钼纳米管、 纳米孔分子筛和金属有机化合物材料等)的开发得到高度重视。国际上,瑞士的 A. Zuttel [1] ,美国 O.M. Yaghi [2] ,Y. Gogotsi [3] 等报道了相关的研究工作,等等。国内清华大学[4]、南开大学[5]、中科院金属所 [6]等也开展了相关工作。 纳米孔碳材料具有丰富的孔结构,材料内部的介孔和微孔之间的快速传输和大量的超细孔道的存在对 有效地氢气吸附起到很大作用。金属粒子如 Pd 、Cu 等可以作为催化剂使 H2 分裂为 H 原子,H 原子更容易 被材料吸收而不需要额外的能量,所以在碳材料储氢的实际应用中,常使用金属作为催化剂。金属及合金 等(如 Mg 基氢化物等)氢储藏量很大,但它们的分解温度非常高,如果将它们尺寸减小到纳米尺度,由 于小尺寸效应,有望降低氢释放温度。 在本文中,我们报道制备纳米复合功能材料[7-9]。以轻质、高比表面纳米孔材料为基体,复合制备 具有高氢结合含量或催化功能的金属系列新型纳米孔碳基复合材料,如:通过浸渍等方法复合制备活性炭 -纳米铜复合材料,发现纳米铜可以将碳的低温储氢功能很好地在室温展现[8];应用介孔氧化硅为硬模板, 制备介孔碳,进一步通过二氧化碳后处理,发现该类材料孔结构非常均匀,孔壁结构有利于氢的高效储存 [9],等等。 参考文献 (1) L. Schlapbach, A. Zuttel, Nature, 2001, 414, 23. (2) N.L. Rosi, J. Eckert, M. Eddaoudi, D.T. Vodak, J. Kim, M. OKeeffe, O.M. Yaghi, Science, 2003, 300, 1127. (3) Y. Gogotsi, A. Nikitin, H. He, W. Zhou, J.E. Fischer, B. Yi, H.C. Foley, M.W. Barsoum, Nat. Mater. 2003, 2, 591. (4) 毛宗强, 氢能-21 世纪的绿色能源, 2005,1. (5) J. Chen, S. Li, Z. Tao, Y, Shen, C. Cui, J. Am. Chem. Soc., 2003, 125, 5284. (6) C.Z. Wu, P. Wang, X.D. Yao, C. Liu, D.M. Chen, G.Q. Lu, H.M. Cheng, J. Alloy Compd., 2006, 420, 278. (7) Y. Jiang, Q. Gao, J. Am. Chem. Soc., 2006, 128, 716 (Editors Choice: Coated Catalysts, Science, 2006, 311, 149. (8) J. Hu, Q. Gao, Y. Wu, S. Song, Int. J. of Hydrogen Energy, 2007, doi:10.1016/j.ijhydene.2006.09.017. (9) K. Xia, Q. Gao, C. Wu, S. Song, M. Ruan, Carbon, 2007, 45, 1

文档评论(0)

ltt2008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