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注两点,凸显中考作文的“真情实感”.doc
关注两点,凸显中考作文的“真情实感”
[摘要]“真情实感”是衡量中考作文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那么,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的作文凸显“真情实感”呢?本文将以下两方面来阐述:一方面从“捕捉动人细节”,“关注精彩故事,“认知事理学问”等三方面谈“真情实感”获得;另一方面从“要真”,“要深”,“要巧”,“要美”等四方面谈的“真情实感”表达。
[关键词]中考作文 获得和表达 真情实感
当前中考作文倡导“写真实生活,抒真情实感”, 即鼓励学生写真话,诉真情。但诸多教师在中考作文复习中对“真情实感”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迎考的作文教学中重技巧、轻内容,忽视学生的感受,用套路化的要求来约束学生,致使许多学生养成轻薄、虚伪的态度,作文缺少“真情实感”,结果严重影响作文得分。为扭转这种局面,在中考作文教学中,本人从“真实情感”获得和表达两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现就其具体的做法进行有效地阐述。
关注点一:“真情实感”的获得
九年级学生写作时常常哀叹“无事可写,无情可抒”,抓耳挠腮思考一番,还是望洋兴叹,迫于老师的威严,为完成任务只好无奈的胡编乱造写一篇,甚至抄一篇应付,其实,学生并未“无事可写,无情可抒”,关键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并未引导学生真正去“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所致。那么,教师作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获得“写真实生活,抒真情实感”呢?下面,我就来说说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动人细节
生活是丰富多彩,静心品味总能捕捉到动人细节,但许多学生总是唉声叹气,总觉得自己的生活单调乏味,无事可写,无情可抒。为改变这一现状,现以2014年宁波卷中考作文《深处》为例说说我的作文指导。
例如:幻灯片出示作文题目《深处》
学生看完题后,让他们闭目静心思考以下两个问题:在你的记忆深处有哪些令你难忘的动人细节吗?(至少两个动人细节)从中你得到了什么?
想好后用笔写出你的答案,老师巡视发现:大部分学生写的是“生病妈妈冒雨背我看病,教师深夜批阅作业”等陈旧俗套的情节,还有一部分学生写的是“班主任在校门口见我没回家,询问并到打电话联系,得知老家奶奶外出不慎跌倒,主动送我回家;小时候,妈妈坐在桌旁,看着我津津有味吃肯德基”等新鲜感人的细节。
等学生写完后,组织小组讨论,把小组写的好的同学摘抄在纸上交给老师。接着,老师组织小组展示,首先让其本人谈谈记忆深处为什么珍藏这一动人情节的。再接下来组织学生评选出最令自己喜欢的动人情节。最后,讨论如何才能捕捉生活中的动人细节?讨论后形成共识: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有意识指导学生捕捉生活中令自己动人的细节,从而培养学生捕捉生活中的动人细节的能力,确保学生不出现“惊鸿一掠”的现象。
二、关注自我生活中的精彩故事
真情实感只能从生活中来,离开生活就无所谓真情实感。要想获得真情实感,不能单凭生活偶尔迸发的火花,其根本还在于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因为“真情”只能从“实感”中产生,无生活实感,就不可能有真情。所以,作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面对任何中考作文坚持一条原则:写自我生活,抒真情实感。如:2014年金华市中考作文《热门话题》,因我在考前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关注自我生活,注重精彩故事积累,所以我的学生面对此题没有被蒙住,没有去写“MH370马航事件,还有像云南火车站砍人事件”等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作为作文素材,而我们的学生化大为小,关注的是自己班级、家庭、校园等范围中近期讨论的话题作为作文素材,他们自然想到“毕业为学校留点什么”,“家庭装修”,“最美宿舍争创”等作为素材,写出一篇篇流入“真情实感”的中考作文。
中考作文教学中,我教育学生不管面对怎样的中考题,一定要“化大为小”,关注自我生活中的精彩故事,写作时选择适合中考题目的精彩故事作为素材,写出体现“真情实感”好作文也就不在是难事。
三、要感悟生活中的事理学问
近年来,以“感悟生活中的事理学问,反映自我成长”为主题的中考作文题目较为常见。在自我的中考作文教学中,围绕“尊重”、“理解”、“爱心”、“善良”“自信”等五大主题展开讨论,从自我的生活入手感悟其事理学问。还有,我在考前1个月让学生去翻看自己的日记或随笔,整理出以自我生活为内容又能表现事理学问的文章,交老师修改后作为备考作文。
生活中的真情事理无处不在,点点滴滴汇聚成溪,若不注意及时捕捉往往会稍纵即逝。所以,在作文教学坚持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有意识培养学生认知习惯,感悟其事理学问。那么,当我们的学生2014年杭州中考题《人际关系》,2014年衢州中考题《被爱的感觉》时,不再会迷茫、哀叹,而会得心应手去写反映自我生活又能阐明事理的好文章。如果中考作文教学中教师关注这一主题,学生应付起来就得心应手。
关注点二:真情实感的表达
教学中,学生掌握如何获得“真情实感”之后,接下来的作文教学,就是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