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怎样组织学生进行预习活动.doc
怎样组织学生进行预习活动
无锡市张泾实验小学 214191 龚静
摘要:
预习是我们学校研究课题“三习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第一环节。如何有效地开展预习活动,本文主要详细介绍了预习活动的开展过程。
预习是学生听课前对新教材进行准备性地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序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也说过:“影响学习的 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
事实上,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带着一张“白纸”进入课堂,他们有着知识和生活的经验。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预习时进入新知的最近发展区,获取对新知的初步了解。这样,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预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也为创设活泼、生动、创新的课堂平台提供了可能。
预习活动的组织时间。
预习活动通常安排在学生放学后的时间,由学生自己进行。为了保证学生有效地参与预习活动,我把预习活动安排在中午或下午放学前,让学生在学校内,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共同完成预习任务,提高预习效率。学生在家的时间,则可进一步自行预习,作为小组预习的补充。
预习活动的过程。
温习旧知,为自学铺路。
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旧知是学习新知的基础。在预习活动中,第一个环节就是要唤醒学生对旧知的记忆,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为新知的自学铺路。在复习旧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旧知的练习设计要富有针对性。
题目的设计,必须针对新授内容而设计。一堂课,有哪些旧知能为新知服务,这些知识,必须让学生掌握,因为它们是学习新知的基石。这样才能做到“温故”而后“知新”。
比如,学习“比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必须让学生熟悉商不变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除法、比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在预习中,应紧紧抓住这几个知识点设计题目。让旧知真真切切地为新知服务,从而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与接受新知识。
旧知的设计形式要富有趣味性。
练习形式设计得巧妙,富有趣味性,极易吸引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预习题的设计形式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
比如,在预习“求未知数x”时,我设计这样的题目:猜猜笑脸后面躲着谁?
15+=20 - 9 = 8 + 13 = 17
这样设计就如同学生玩的躲猫猫游戏,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探索。
旧知的练习要富有层次性。
练习的量贵精,不贵多。旧知的练习始终是围绕新知而设计的。学生在学习上是存在差异的,在设计题目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练习题的设计要富有层次性,题目的难易程度要适中,给学生以充分选择的余地。
体验生活,感知新知。
体验,即体会,是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生活体验,则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是他们在数学或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属于思维层面的现实。在预习中,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多角度思考,广开思路。
设置情境,“引入”生活。
情境的合理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深入到知识的预习中去。同时,情境的设置,也为一些枯燥的学习内容注入了一种趣味,将生活的情境在预习中重现,从而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
比如,在预习“小数的加减法”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在熙熙攮攮的超市里,妈妈准备买些生活用品,但她身边只有50元钱。请你帮妈妈算算,她可以买到哪些商品?请你在小组预习时交流你的设计方案。。
商品售价如下:
名称 洗衣粉 拖鞋 洗发水 色拉油 肥皂 牙刷 单价 3.50元 12.50元 23.00元 25.70元 1.70元 3.20元 在这里,借助学生生活中“买东西”这一情境的重现,初步让学生感知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使他们带着体验,带着疑惑预习新知,进而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亲身体验,深入生活。
在预习中进一步指导学生将新知利用起来,深入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服务于生活的道理。比如,在预习“利息”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预习题:“春节刚过,同学们都积攒了不少压岁钱。为了支援国家的建设,同学们可以到银行去参加储蓄活动。你准备选择怎样的储蓄方式呢?请你到银行调查一下,有哪些储蓄方式,每一种储蓄方式的利率各是多少呢?把你调查到的内容绘制成表。”
这样设计,让学生既明白了储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学生在实践的操作中,对新知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亲身体验到知识服务于生活。在体验中,他们深入生活,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使他们明白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