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唆词讼.pdf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教唆词讼.pdf

关于“教唆词讼” 中欧法学院 2011 级 李蓓 1101301615 “贵抚咨许朝升教唆词讼,拟流,年已七十,可否收赎,请示一稿。奉谕令 查有无办过似此之案,并应否收赎,核查回复。遵查,年老之人律准收赎者,原 因其精力已衰,不致复犯,故特曲加原宥,以示矜全。至于毫不干己之事,教唆 诬告,其年虽老,智虑未衰,若准予收赎,幸免治罪,仍得扰累乡愚,似非所以 儆刁健而息讼端也。检查各司虽无办过此等成案,而军流情重之犯,声明年老不 准收赎者亦所时有此例。既据该抚声称该犯情罪较重,似应不准收赎。” 上述文字出自成书于 1834 年(道光十四年)的《刑案汇览》。该书收录了乾 隆元年至道光十四年(1736-1834)九十九年间经中央司法机关处理之5640 余件 刑案。1 本文即是由上述文字引发的关于“教唆词讼”的一些思考。 一、“教唆词讼”之禁——背后的政策及法律传 统 打击“教唆词讼”的条文最早大致出自唐律“与人作辞牒加状”与“教令人 告事虚”。唐律规定:“诸为人作辞牒,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若加增 罪重,减诬告一等”,“诸教令人告,事虚应反坐,得实应赏,皆以告者为首,教 2 令为从” 。 后朱元璋颁行明律,其中关于处罚“教唆词讼”的专门律条为将唐律上述两 条合并所得,但处罚刑度则比唐律为重。明律规定:“凡教唆词讼,及为人作词 3 状,增、减情罪,诬告人者,与犯人同罪。若受雇诬告人者,与自诬告同。” 而 且,自《弘治问刑条例》以来,“教唆词讼”的新增例文又大幅高对“代人捏 写本状”以及“教唆”人赴京师“京控”或是到省会巡抚、巡按、按察司等处“上 控”的罪刑,由将“情犯深重者”予以“本处地方,枷号半年,从重发落”,乃 1 邱澎生:浅析《刑案汇览》的知识史,出自其 2004 年 06 月在中研院史语所“审判史研读会”上的报告。 2 有关唐律引两律文内容及其相关解释,见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北京:中华书局 1996 版,1663– 1671. 3 明律原文见(明)雷梦麟:读律琐言(新校本,怀效锋、李呜点校),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版,416. 4 5 至“全诬十人以上者,俱问发边卫充军” ,刑度已不可谓不重。 及至清代,其相较明律,“教唆词讼”律文文字基本未变,但从属此律的例 文数目则由明代的两条增至清代前期的十二条,内容也较之前多样且细致。清律 较之明律稍有修改之处在于:删除了明代律文原本所附一段小注。其法律效果是: “教唆词讼”条律文并未清楚规范“雇人诬告者”究竟是否和“受雇诬告讼师” 一样负起“教唆词讼”的责任,律文小注原来写的是“雇人无重罪之理”,因此, 在这样的法律解释框架下,“雇人诬告者”只需依照“有事以财求请”律文规定: “凡诸人有事,以财行求得枉法者,计所与财,坐赃论”,所负刑责较轻;然而, 乾隆 5 年将小注删除,至此,“雇人诬告者”便需和“受雇诬告讼师”一体适用 “教唆词讼”所可能导致的严重刑责。6 (一)打击“教唆词讼”所体现的法律政策及原因 自前文所列各朝律例不难看出,自明代或者至少自明代中期的十五世纪末, 直至十八世纪的清代前期,关于“教唆词讼”的立法修法行动愈加密集,惩处措 施也愈加严厉。 然而,使人疑惑的是:讼师究竟做了什么,招致官方如此怨恨?或许我们可 以从当时官员的一些言论中略窥一二。 道光年间的循吏刘衡在其《理讼十条》中写道: “民间些小事故,两造本无讦讼之心。彼讼棍者暗地刁唆诱令告状,迨呈词 既递,鱼肉万端,甚至家已全倾案犹未结。且有两造俱不愿终讼,彼此求罢,而 7 讼师以欲壑未盈,不肯罢手者,为害于民,莫此为甚。” 光绪年间在地方任职的董沛也有类似的看法: “民间每因些小微嫌动辄讦告。推原其故,皆由奸恶棍徒从中播弄。盖愚民 忿起一时,情非甚迫,其势尚在得已。一遇讼棍,视为奇货。鼓舌摇唇,多方煽 4 黄彰健:明代律例汇编,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79 版,卷 22 ,883 –887.

文档评论(0)

ziyouziz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