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预备立宪失败原因.doc
预备立宪失败原因:立宪派联合督抚对抗中央政府
2013年05月22日 南方周末 范福潮
核心提示:立宪派与督抚联合,对抗中央政府,动摇了清廷的统治基础,摄政王载沣极为恐慌,下令杀一儆百,坚决要把请愿运动镇压下去。
(图为:《博弈与妥协——晚清预备立宪评论》,周叶中、江国华主编,来源:资料图)
文章摘自:《南方周末》,作者:范福潮,原标题:对清末“预备立宪”运动的反思
庚子事变后,迫于国内外的政治压力,慈禧实行“新政”,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诸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行“新政”,本为自救,但实施过程却引发了社会诸方面的变革,催生了体制内主张立宪的官僚们的政治诉求,国内外的维新党人也群起响应,大张旗鼓地鼓吹君主立宪。尤其是日俄战争后,舆论一致认为日本战胜俄国是立宪战胜了专制,这给立宪派以极大的鼓舞,上至公卿百官,日月谏议,下至士绅学子,朝夕鼓噪,莫不慨言宪政,朝野喧嚣,群情鼎沸,立宪之势,不可逆转。
光绪三十一年(1905)底,清廷派载泽等五位大臣出洋考察各国宪政,历时半年,回国后向朝廷提交了考察宪政报告。光绪三十二年(1906)七月,清廷召开廷臣会议,参加者有醇亲王载沣、军机大臣、政务大臣、大学士,还有北洋大臣袁世凯,讨论立宪问题,与会者分为速行、缓行和反对三派,经过激烈的论辩,速行派和缓行派战胜了反对派,他们互相让步,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仿行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度为必行之事,但国情不同,任重道远,“不能不多留时日,为预备之地”。
七月十三日,朝廷颁发《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订官制谕》,宣示中外:“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并将各项法律详慎厘订,而又广兴教育,清理财务,整饬武备,普设巡警,使绅民明悉国政,以预备立宪基础。着内外臣工,切实振兴,力求成效,俟数年后规模粗具,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视进步之迟速,定期限之远近。”
平心而论,上谕所言切情合理:国势阽危,民心思变,不立宪不行;但积弊甚多,若举措失当,轻率冒进,朝廷对立宪进程失去控制,也不行;“次第更张”,“视进步之迟速,定期限之远近”,乃是不得已之法,窘迫难为,溢于言表。就在这种极为艰难的形势下,清廷迈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步。以后两年,清廷陆续颁发了厘订资政院官制、改革中央各衙门官制、改革各省官制等上谕,光绪三十四年(1908)八月,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去世前半个月,一日之内连颁《钦定宪法大纲》、《议院法要领》、《选举法要领》、《九年预备立宪逐年筹备事宜清单》(以下简称“清单”)四道上谕,年底,又颁发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预备立宪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已配套齐全。
在这一系列文件中,最重要的、也是在以后引起立宪派强烈不满的是那份“清单”。本来,立宪派在这一轮政治博弈中已是赢家,各省设立谘议局,又给了他们一个合法参与政治活动的平台,从此,上可以与朝廷参商国政,下可以与督抚分享权力,但他们期盼着早开国会,早订宪法,从法律上限制皇权,监督政府,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与皇帝、政府三分天下,但“清单”安排九年后开国会,与他们要求三年开国会的主张相差太远,令其大感失望。他们认为,国会早开晚开,权在于民,只有发起人民请愿,才能达到速开国会的目的,于是,他们在京城和各省组织了一系列请愿运动,提出“定期三年,召集国会”的主张,清廷不允,强烈的失望和对朝廷的不满交织在一起,他们开始策划更大规模的请愿运动。
宣统二年(1910)春,江苏省谘议局议长张謇发表《请速开国会建设责任内阁以图补救意见书》,并联络各省谘议局组成十六省代表进京请愿,失败后,他又在夏季组织了更大规模的请愿活动。清廷颁发上谕,解释由于“财政艰难”、“匪徒滋扰”等原因,无法提前召开国会,下令禁止请愿,而请愿代表也致电清廷,“请愿无效,决为三次准备,誓死不懈”,十月,各省相继爆发了更大规模的群众请愿运动,而且得到了督抚的支持,十八省督抚联衔入奏,要求“立即组织内阁”,“定期明年开设国会”,朝野对立,已成僵局。
立宪派与督抚联合,对抗中央政府,动摇了清廷的统治基础,摄政王载沣极为恐慌,下令杀一儆百,坚决要把请愿运动镇压下去,宣统三年(1911)一月,直隶总督逮捕了请愿代表温世霖,发配新疆,“以遏乱萌,而弥隐患”。立宪派认定清廷并无立宪诚意,也无合作的可能,便与之决裂,从此,以在野党自居,事事反对,处处搅局,与革命党内外相逼,“预备立宪”遂成泡影。
仔细研究“预备立宪”史发现,这是在错误的时机、无视国情的情况下进行的激进的一场政治体制改革。何以故?
以时机而论,如果选在“同治中兴”时期“预备立宪”,当时大乱方平,人心思定,洋务运动振兴经济,慈禧太后稳控朝廷,内有恭亲王辅佐,外有曾、李等廷臣疆吏配合,庶几有成功的可能;而三十年后,历经中法之役、甲午战败、庚子事变,连年赔款,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