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城出土西夏文药方-豆蔻香莲丸-释读.pdfVIP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药方-豆蔻香莲丸-释读.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药方“豆蔻香莲丸释读 惠宏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银川740001) 这里考释的“豆蔻香莲丸”是一个世纪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出土的诸多西夏 91 文方药之一,现藏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编号为H聃.No1,原件照片已由上海 古籍出版社于1999年刊布。1笔者此前尝试释读了同卷号中的一则药方“芍药柏皮丸”,具 体做法是在初步判定药方名称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中医文献中所载的各种同名方药,据此对 西夏文草书药方反复辨识、识录,并与汉文诸方相互比较或勘同。本文是这一尝试的继续。 在《俄藏黑水城文献》中,MHBNo.911共14个图版,载19个药方。“豆蔻香莲丸”位 于其中的第6页,为第5个药方。此方共9行,草书,足行12.13字不等。方药名的西夏文 文方药中常见,为汉字“丸”的音译,这显然是一味丸药。药名第一字“簇”多用于音 译汉文的“豆”和“窦”字:第二字“脉”多用于音译汉文的“口”、“克”等字;第三字为 汉语“香”的借词;第四字在“芍药柏皮丸”中对“黄连”的“连”字。在中医方药的丸药 中,语音与此对应的有“豆蔻香莲丸”。 “豆蔻香莲丸”最早见于北宋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由三味药(黄连、肉豆蔻、南 木香)组成,为钱乙化裁古方所创,是以古制香连丸(木香、黄连)为基础,加肉豆蔻名而 成,把纯治热痢之方变成寒热并用之方。对这一变化,《普济方》作如下评价:“木香、黄连, 一阴一阳药。木香善导水利气脉,黄连厚肠胃,二味君臣相佐,阴阳相顺。加之豆蔻温和脏 腑,止泻痢功效弥良。凡儿患泻与痢,不问证轻重,并宜首先与服,不问脏腑冷热,愈多愈 效。”2兹将其方转录如下: 豆蔻香莲九,治泄泻,不拘寒热赤白,阴阳不调,腹痛肠鸣切痛,可用如圣。 黄连(炒,三分)肉豆蔻南木香(各一分) 右为细末,粟米饭丸,米粒大。每服米饮汤下,十九至二、三十九,日夜各四五服, 1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俄藏黑水 城文献》第lO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第23l页。原件拟题为“医书”。 2朱楮‘普济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76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13页。 243 食前。1 此方为后世多种医学文献所载,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所不同,于此基础之上再加 丁香与诃藜勒。其文转录如下: 豆蔻香莲圆,治小儿乳食不节,肠胃虚弱,冷热之气客于肠问,下赤白痢,肠内痔 痛,日夜频并,不欲饮食,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黄连(去须,微炒,三分)肉豆蔻仁(二枚)丁香(一分)木香诃黎勒(炮,去 核,各半两) 上捣罗为末,以粟米粥和丸,黍米大。三岁儿服十丸,粥饮下。2 西夏文“豆蔻香莲丸”亦为三味药,兹一一释读如下: 稽诵,黄连。“稽”,《夏汉字典》将其处理为汉语“红”的借词,该字在多处也的确用 来对译汉语的“洪”。然在西夏文《敕赐紫苑丸》中有“碘程”、“白僵孺”两个药名,3恰与 黑水城出土汉文医方《敕赐紫苑丸》中的“大黄”和“地黄”对应,这说明“孺”可对译汉 文的“黄”。“诵”,吴国圣先生文中已考释可对“川楝子”的“楝”,“楝”、“连”音同,故 “诵”对“连”亦可成立。故,西夏文“穰诵”可以看成是汉语“黄连”的音译。 褐簇脉,肉豆蔻。西夏法律文献《天盛律令》中有“褐簇瘾”一词,聂鸿音先生已将其 与汉文“肉豆蔻”勘同。西夏文中“脉”常作为汉语“口”的借词使用,其音与“蔻”相近。 所以,这里的“褐簇脉”亦与汉文“肉豆蔻”音合。 瞀监疆,南木香。西夏文“窘”为汉语“南”的借词。“监”在佛教文献中常与“莫”、 “母”对音,此合于汉文中的“木”。“羰”为汉语“南香”的借词。 不难发现,西夏文“豆蔻香莲丸”在药物的组成上与钱乙化裁古方而成的“豆蔻香莲丸” 可以勘同,应是同名同一方药。不过西夏文本也显示出了汉文诸本不同的地方。首先是此西 夏文方不再只限于小儿使用,亦扩展为大人所用。其次是钱乙方中“黄连”为“三分”,西 夏文则为“三钱”。虽然《普济方》中所载“豆蔻香莲丸

文档评论(0)

wuhuaiyu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