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伤寒杂病论》“观其脉证%2c知犯何逆%2c随证治之”的临床应用--试联系六经提纲及其相关条文加以说明.pdfVIP

论《伤寒杂病论》“观其脉证%2c知犯何逆%2c随证治之”的临床应用--试联系六经提纲及其相关条文加以说明.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伤寒杂病论》“观其脉证, 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临床应用 ——试联系六经提纲及相关条文加以说明 ●李劲松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出自《伤寒论》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 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 之。”条文中“坏病”,坏者,自败之义,言历经误治而正证自坏,柯韵伯云:“坏病者,即变 证也”。在这一条文中,指出患太阳病已有数日(病变部位、患病时间),已用过发汗之法, 再或曾用涌吐、攻下、温针治疗,不仅病证不愈,而且病情复杂化。由于变证已不属太阳表 证,故桂枝汤一类的辛温解表方剂,已不能再使用。由于坏病变化多端,故对坏病救治之法, 只能示之以原则,应该仔细观察、分析现有的脉证,全面了解诊治经过,辨明因何种原因引起 的,然后按证立法选方,即进行辨证论治。这不仅是治疗坏病的原则,也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精 神的体现,对指导临床有普遍的意义。从认识论角度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指导我们 要想认识疾病的本质,必须全面采集与诊断相关的所有证据,把握疾病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一因一果,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避免西医认识疾病只注重治疗特异性病因、病 理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造成不少疾病迁延不愈的状况,本文试通过《伤寒论》的六 经提纲及相关条文来阐释仲景先师是如何“观其脉证”,并且“随证治之”的。 首先看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为六经之首,主表而统 营卫,为一身之外藩,风寒外邪侵犯机体,先从太阳经开始,太阳病亦称表病,是正邪交争在 表的病理反映。邪犯体表,气血向外,充盈于体表以抗外邪,故脉浮;头项强痛是太阳经脉受 邪,凝滞不利的见证;寒性凝敛,毛窍为之闭塞,卫外之阳气被其压抑,一时不易伸张,故见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李劲松,男,1967年出生,主任医师。 作者单位:厦门市中医院内分泌科 恶寒。凡见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三证,便可知为表受邪,病位在皮肤腠理营卫之间而未涉及 脏腑,即可作为太阳病处理。当然,同一太阳伤寒,有风偏重、寒偏重之分。风偏重者多表 虚,寒偏重者多表实。表虚的鉴别在于有汗,脉浮缓或浮弱;表实的鉴别在于无汗,脉浮紧或 浮数。 其次,来看仲景通过临床观察、分析综合而提出的阳明病脉证,180条:“阳明之为病, 胃家实是也”,胃家实三字指的是病机。182条:“问日: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日:身热,汗 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5条:“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溅溅然者,是转属 阳明也”。183条:“问日: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日:虽得之一日,恶寒 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186条:“伤寒三日,阳明脉大”。指出,各种原因(误治、失 治、伤津化燥,邪不外解而内结,或素体阳气偏亢)导致的一系列病情变化,临床见到身热 (身大热、蒸蒸发热、日晡所发潮热)、汗出(汗自出、大汗出、身溅然汗出、手足溅然汗出, 手足絷絷汗出)、不恶寒而恶热、脉大,当观察到患者随着时间、治疗的变化而出现上述临床 症状、体征等变化时,必须要认识到疾病不仅仅只是病情没有缓解的问题,而是导致上述病变 的病因、疾病的寒热性质、病变部位、邪正进退已经发生了疾病性质完全不同于太阳病的变 化,有表风寒证而变为里热、里实证,此时应“知犯何逆”,即使以前的判断正确,但药到病 未除,提示可能对邪正盛衰、病人体质、治疗太过不及的认识不足,必须对病变的性质再次研 判,分析其脉证变化的机理,再次制定治疗方法(“随证治之”)。如何分析上述脉证?柯韵伯 云:“胃实之外见者,其身则蒸蒸然,里热炽而达于外,与太阳表邪发热者不同;其汗则溅溅 然,从内溢而无止息,与太阳风邪为汗者不同;表寒已散,故不恶寒;里热闭结,故反恶热。 只因有胃家实之病机,即见身热自汗之外证,不恶寒反恶热之病情”。既然阳明病以里热、里 实证为主,治疗则当用清下两法,选用白虎汤、栀子豉汤、猪苓汤、三承气汤、麻仁丸等方 药。 再看少阳病,“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 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 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对于265条这一临 床事实(本文认为《伤寒论》一书的条文均为仲景对临床病例的客观忠实记录),患者出现 “头痛、发热,而不见太阳病脉证

文档评论(0)

wuhuaiyu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