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存教学设计19对潮州葫芦山、金山摩崖石刻的探访和研究.docVIP

潮州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存教学设计19对潮州葫芦山、金山摩崖石刻的探访和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潮州摩崖石刻的探访和研究 高一(5) 卢介锐 杜原青 蔡佳然 1、分类介绍 众所周知,这些珍贵的石刻数量众多:据《潮州文物志》载:“葫芦山原有二百多块(石刻),但几经沧桑,尤其是在十年动乱其间……炸毁不少,现有一百三十八块。”该书又有:“金山……石刻,自宋以下历代皆有,旧云一百多块,现存三十块(其中摩崖石刻十七块,碑碣十三块)。”的记载。 而这些隐约于山林之间的摩崖石刻不仅数量众多,更重要的是,它们包罗万象的内容无不体现着潮州的人文史乘。其中:有记游、写景、即兴抒怀的诗文;有对重要的历史事件的记述;有醒世文章;有科举题名;甚至还有本地政首所处理的一些重要事件的记录,等等。可以说,故乡湖山的沧桑变化,都可以从中找到踪迹和沉淀。 由于数量及内容的繁多,我们将把这些摩崖石刻所叙述的内容分为以下几类,并在对该类石刻作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选出其中较具代表性的进行分析。 (1)对美好风光的描写,称赞 以山水为题材的诗文自古就屡见不鲜,置身于如画美景之中的摩崖石刻又怎么会缺少对好山好水的题词呢? 如文山亭西侧上的《宿雨留云》(陈鼎铭题);西湖山雁塔之上方西南的《云路》;位于西湖山北岩,李公亭碑西侧的《一湖天》(明校尉杨汪书);刻于芙蓉池西南的《苍松古柏》;刻于西湖山北岩,活人洞的《烟霞笑傲》(自省书);题于南岩石壁上的《水木明瑟》、《故乡无此好湖山》(万士廉、俌瑺、陈其昌题)、《松间石照》(林一铭书);刻于南岩斜壁的《画境》(林月望书);刻于南岩的《游目》(金镤居古题);刻于金山南麓偏西的山坡石壁上的《第一山》(《海阳县志·金石略》载:“第一山”三大字乃宋米元章笔)等等。这些简练、生动的题词无不是对眼前的美好景致的描写与赞叹。从手法上,有幻想,有夸张,有对偶,有比喻,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百家争鸣。 在众多的这一类石刻中,我们认为题于南岩峭壁上的《湖山图画》(道观·丁秉贤书)是其中最具水平的一处。让我们好好地领略一下作者通过这极其平常的这四个汉字所传达出的绝妙意境吧。“湖山图画”,这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对其眼前的风光进行的赞叹。想一想,天然的山水,竟能焕发出艺术家笔下的神韵,这是多么奇妙呀!“湖山图画”,作者就是要通过这寥寥几个字,带给读者一个广阔的联想空间。而这几个字竟又如此的恰到其分,它比那些“××第一”、“××之最”之类的陈腔滥调要好得多,理智得多,美妙得多。 同“游目”、“画境”、“烟霞笑傲”等几处石刻一样,它们表达了历代游人的审美心理,而把这各种审美放在一起进行一番对比。作为读者的我们便可得益良多了。比如说吧,现今在西湖公园大门的石牌坊上有这么一首对联: 湖名合杭颖而三,水木清华,惜不令大苏学士到此; 山势分郊郭之半,楼台金碧,还须请小李将军画来。 而清代有个潮州人名唤林大川的,专门详细考察葫芦山,有《西湖记》二卷,并在南岩上题刻了这样一首《西湖题壁》: 水色山光入图画,果然西子此西湖。 名区自是传千古,管领何庸待大苏。 对比以下,前者是说西湖虽然美丽,却无名人给予称赞,因而逊色,是一种追求附和名人、权威的审美观。而后者则不然,“鸡叫天亮,鸡不叫天也亮”,湖山美景是天然存在的,为什么要攀名附贵呢?这可是算是古人对“权威”的挑战性见解吧。欣赏风景如此,为人处事当然也应如此。 综上所述,这类对风光的描写、称赞的题刻,体现了游人的审美观,甚至是人生观,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2)对历史事件的记述 记述历史事件的石刻不在少数。如上刻位于葫芦山中麓的《重辟西湖山记》;位于葫芦山北活人洞题刻的《赵希蓬修威惠庙记》;位于葫芦山,寿安岩石刻东侧的《威淳开路记》;刻于金山南麓偏西部山坡上的《王汉金城山记》及其旁边的《郑伸筑城记》与上方的《林仕猷纪事》。 而其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应是刻于葫芦山上的《王源除怪石诗》: 骈立西山为患久, 俄然扑岁不终朝。 一双石笋根除灭, 百世妖氛气尽消。 凤士顿回淳古松, 军民齐唱太平谣。 从今正应三阳识, 衮衮公卿佐圣朝。 据张伟编著的《潮州文化之旅》中载:“王源是福建龙岩人,字启泽,号苇庵,明永乐甲申科进士”,据说与《十五贯》中的况钟是同年。当时,王源到潮州任知府,那时的“湘子桥”又名“济川桥”,只有十八个桥墩,且被水冲击得破烂不堪,过江只靠摇渡。于是本地富商据此大捞油水。王源上任后,一心想修复济川桥,苦于缺乏石料。恰巧城里人传说葫芦山上有大数十围,高数十丈的巨石,斜射向城里,主嚣讼火灾。王源看了那怪石,便要求人们劈石造桥。但人们因听信石头有妖气,且又有富绅们千方百计的阻挠,遂不敢动手。而王源力排恐怖之说,宣布:“我先动手,如果平安无事,那么大家齐动手。”还取笔上书:“敕广东潮州知府王源除怪石。”于是大家看见知府带头,便也动手起来了,最后才劈下石块,修复了桥梁。 这是一个地方官身先士卒,为民办好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angshiruf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