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的多维视域和国家形象建构--基于2010上海世博会“建筑”、“影像”、“巡游”的分析.pdfVIP

视觉文化的多维视域和国家形象建构--基于2010上海世博会“建筑”、“影像”、“巡游”的分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视觉文化的多维视域与国家形象建构 —基于2010上海世博会“建筑’’、“影像”、“巡游”的分析 孟建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摘要:继2008奥运会中国向世界塑造了一改“积贫积弱”、“东亚病夫”的强健形象 以后,201 O年世博会,作为东道主的中国希望再度通过软实力打造向世界展示自己悠 久而崭新的文化魅力,从而改变世界对中国文化“因循守旧”。“创造匮乏”的误解。 ”然而如何进行建构?“这里能看到‘最中国’的东西,同时,也能看到‘最跨国界’ 的东西,这是世博会令我着迷的原因。”(网上德国馆设计师魏悉理语)“从国际公共 关系学角度看,一个国家的形象往往可以通过一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文化影响力、 地区协调力、国际参与力等方面构建。”综观2010年世博会是以“城市”为议程设置, 以“和谐”为传播理念,在全球化题域中展示中国传统“和”之智慧,并同时在这种 价值的普世化传播中实现着中国上述国际形象建构. 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以视觉文化传播解读。 一、“园区规划刀与“东方之冠:希冀世界版图涵化天下之尊 建筑空间是世博会最首要的视觉传播层面,整个世博园的园区规划以及各种场馆的建筑 风格,不仅是世博主题的内在要求,更是主办国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传播学“涵化”理论 是美国格伯纳针对电视内容之于受众的一种潜移默化影响效果的概括表述,这里笔者借此传 播效果试图说明,2010年世博会园区规划与中国馆建筑正是在西方世界民族国家版图上实 现了对中国天下观念的“涵化”,并在这种天下秩序中建构着中国参与组织国际事务的信心, 以及中国于东方乃至于世界的大国尊严。 世博园区规划的空间视觉表征为:黄浦纵轴旁分南北,一轴四馆衬对东西,洲国城企位 列九宫,东方之冠统领五区。 这种视觉报表征一方面遵循着西方的“世界观”,一方面又“涵化”着中国传统的“天 下观”。从表层视野上看,世博园区的分布单位基本遵循了西方世界秩序:首先,民族国家 单位和五洲地理板块,表现于浦东A片区的亚洲馆区,B片区的大洋洲国家馆区,C片区的 欧洲、美洲、非洲国家馆区;其次,现代世界市场体系,表现于D片区的企业馆区;再次, 20孟建:‘对超大型国际活动中国形象建构的思考》20lo/o驺。来源:人民政协报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rn/cut/2010/08-30/2500330.shtml 腾讯世博网 21《外国人眼中上海世博能看到“最中国”的东西》20lo加7/31来源:解放日报 http://2010.qq.corn/a/2010073加00012.htm 22同①。 28 古希腊城邦体系,表现于E片区的城市最佳实践区。 在这种西方世界秩序认可中,却同时“涵化”着中国传统“天下观”的秩序。“天下观” 是古代中国对世界秩序在空间上的一个构想,曾影响历代中国王朝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政 策。其中,“东方之冠”之中国馆以突显出“天下观”之尊者面孔。展馆,英文为Pavilion, 源自拉丁语Papilio,有蝴蝶、帐篷的意思,世博会赋予其以特殊意义:它不是一幢一般居 住的房子,而是代表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象征的建筑。23世博园区展馆建筑是一国之馆、~ 城之馆、一企之馆,在实验现代建筑理念的同时,尽显身份识别性和意识形态性,即一方面 是传统民族符号堆砌而成的身份确认,一方面是政治权力符号运用中的地位认同。中国百年 世博会参展史上,中国馆的“传统元素的现代演绎”都负载了诸多的政治文化诉求。24如“国 亭”、牌楼、长城等是惯用的视觉符号。对此,有国内评论认为世博建筑以强调中国的形象 特色来保持自尊的态势,反而凸现了刻意隐瞒的自卑感:对中国符号的痴迷反衬出我们对建 筑的胆怯,暴露出某种后殖民主义的症候群。25而笔者以为,今天在世界国家版图中,中国 以“天下观”之王者气魄和“东方之冠”之东方代表来自我指认,己不是当年的“夜郎自大”, 而是以自己特色文化参与国际事务和组织协调事务的有力证明,是向世界的一次充满自信而 又尊严的形象建构,正如美联社库尔滕巴赫所说,对许多中国人来说,上海世博会作为一个 现代化的民族主义标志正好可以与

文档评论(0)

wuhuaiyu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