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中国饮食民俗的旅游价值.doc
浅论中国饮食民俗的旅游价值
民俗即民间的风俗习惯,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中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其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饮食民俗,亦称食俗、食风、食性、食礼或食规,它是指有关食物和饮料,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常规。饮食民俗隶属于生产消费民俗的范畴,是民俗中最活跃、最持久、最有特色,最具群众性和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分支。所以饮食民俗具有巨大的旅游价值。
饮食民俗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由中国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经济状况、政治形势、文化交流、宗教信仰诸多方面因素所决定。
饮食民俗大致表现在日常生活饮食和礼仪饮食两个方面。前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主要包括饮食结构和一天的餐饮次数、时间;后者则是从礼仪等社会需要出发,包括节令食品、礼仪往来食品和信仰上的供品等。饮食习俗分为:日常食俗,包括使用各种主食和副食的习惯 ;节日食俗,即在不同的节日将人们往往用不同的食品; 祭祀食俗,来源于人们的灵魂不灭观念,同时把祭品当作人神相通的中介,认为食用祭品就可以得到神灵祖先的福佑;待客食俗,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招待客人热情礼貌,待客食品往往优于日常食品,如蒙古人家通常以烤全羊待贵客;特殊食俗,即各民俗在食品方面常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地方,常常与他们的生产条件、自然环境、组织形式有关,如侗族人喜食腌制的生肉等;快速食俗:指吃快餐等。
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在长期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民俗,他们共同构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饮食及民俗也成了重要的旅游资源。
中国各地饮食文化差异很大,总的来说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江南人喜清淡、甜咸、爽口,讲究营养,乐于质高量小;西北人爱吃带有酸口、经济实惠和牛羊肉品种的菜肴;东北人爱吃肥而不腻、脂肪多的鱼肉菜品,一般吃用量大,习惯吃饱吃好。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煮、蒸、烧、炖、烤、烹、煎、炒、炸、烩、爆、溜、卤、扒、酥、焖、拌等。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物产和风俗的差异,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迥然不同,源远流长的烹调技术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如闽菜、川菜、粤菜、京菜、鲁菜、苏菜、湘菜、徽菜、沪菜、鄂菜、辽菜、豫菜等。各菜系在制作方法上更是各有特色:如湖北菜的煨、滑,京菜的涮、烤等,更有四川菜以味多、味广、味厚、味道多变而著称,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话。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口味精美。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同时,追求色、香、味、形、艺的有机统一。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相映成趣、和谐悦目。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在形的配制上,注重造型艺术,运用点缀、嵌酿等手法,融雕刻和菜肴于一体,形成和谐美观的造型。中国饮食将色,形,香,味,滋,养六者融于一体,使人们得到了视觉,触觉,味觉的综合享受,构成了以美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特色。它选料谨慎,刀工精细,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拼配巧妙,有着无可争辩的历史地位。
由于中国饮食民俗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的结晶,起着继承历史文化的纽带作用,因此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说它有历史功能,是因为中国食俗的孕育呈现出明显的时代层次,好似不同年代的历史文物埋藏在同一地点的不同地层之中,故而它是活的社会“化石”,逼真的历史“录像带”,饮食文明史中的“特写镜头”。通过这一功能,人们可以记录、了解、研究中国烹饪发展史上的某些片断,进而探寻和总结中国饮食文化对全人类的贡献。说它有教育功能,是因为中国食俗有着深厚广博的群众基础,它们的产生大都蕴含着一定的功利目的。丰富多彩的食俗事象,不仅可使本民族熟悉自己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还能够通过食俗活动的潜移默化,进行传统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形成良好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团结互助、豪爽待客的民风,在很大程度上都与食俗的长久熏陶有关。说它有娱乐功能,是因为中国食俗既被广大群众所创造,又被十一亿人民所利用。食俗又常和社交、婚恋、欢聚、游乐、竞技、集市相结合,带有很强的娱乐性。尤其是欢腾的年节文化食俗、喜庆的人生仪礼食俗和情趣盎然的少数民族食俗,多以社群的形式出现,表现了本民族人民对自己优秀文化的热爱,洋溢出健康、向上的精神和情调,人们可以从中获取乐趣,调适个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汉民的春节、回民的开斋节,都是这方面的生动事例。此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