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远双重感应思想对儒家修养彻底化的探索.pdfVIP

慧远双重感应思想对儒家修养彻底化的探索.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慧远双重感应思想对儒家修养彻底化的探索.pdf

V01.30No.5 Yue 东岳论丛May.,2009 2009年5月(第30卷/第5期) (DongTribune) 慧远“双重感应,,毋相 ,C^,Ⅱ一 对儒家修养彻底化的探索 李 明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摘要]直面两汉以来儒教困境,东晋慧远由玄儒入释而又以释补儒,确立起以三教融会为文化底色的“双重 感应”(情虑感应和神明感应)修证理路。其中。情虑感应的内核是“因果报应”,神明感应的内核是“神不灭”前提 下的“玄契”式念佛三昧。远公“双重感应”思想不仅奠定了中国佛教儒释融通基本品格。也是对儒教修养彻底化 的积极探索。 [关键词】情虑感应;神明感应;儒释融通;慧远 [中图分类号]B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9)05—0135—05 有关东晋慧远的研究论著不少,但研究重心多侧重于远公与中闰佛教的关系问题,而且不少研究者对远 公的中国式修证思路还颇有微词。研究论著中也涉及到远公与中国文化特别是儒教文化的关系问题,但由 于对远公思想形成的深刻文化背景未能通晓明了,相应地必然导致对远公整个思想体系宏观把握不甚清晰 的缺憾,从而影响了对远公思想的公允评价。 一、儒道困境和以释补儒 佛教东来有着深刻的历史因缘,中国佛教的诞生是两汉以来中国文化对儒道和玄学异化进行自觉调整 的重大努力。就儒教文化背景而言,以董仲舒“天人感应”教化思路为指导的两汉今文经学教化后来陷入谶 纬迷信的外在异化,经学礼乐精神不能内化为社会和个人的自律准绳,古文经学也矫枉过正地陷入繁琐解经 的形式主义思路。此外,两汉以来文化界以善恶论人性,传统孑L孟性善论信念有被消解的危险,而学者立足 现世解释命运的“偶然论”也难以应对无因论和宿命论的消极论调,这种哑健康的文化症状于两汉文赋的悲 壮情怀和魏晋士人的顺世心态可见一斑。两汉经学的异化,导致名教脱离自然本真从而失去了教化的鲜活 生命力,中国文化开始了由外在教化到内在自觉的转型。魏晋玄学发明“得意忘言”方法,自觉援道入儒,积 极开拓儒教内圣之学,努力使儒教“外王”建立在“内圣”基础上。魏晋玄学由于弼“名教出于自然”的“贵无 说”到竹林玄学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再到裴领“名教中自有乐地”的“崇有说”,以至郭象“名教即自然”的 “独化说”,达成了“内圣外王”的学理自洽。但玄学“辨名析理”的理论自洽并没有解决魏晋士人普遍关注的 “内圣”理想精进落实的途径问题。此外,道教本来是同应两汉儒教“大一统”教化异化而出现的民间教化努 力,但魏晋道教重长生而炼外丹,歧出了道家清静根本而陷入外在执着,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玄学自觉修证 的内在发展要求。 在此文化背景下,佛教修证的彻底性和个体性恰好契合当时中国儒道文化深入发展的内在要求,因而中 国佛教应运而生。但是,尽管佛教入华至东晋已过二百余年,佛教如何融入中国文化并保持自身特色这一难 题却并没得以圆满解决,佛教内部也混乱散弛、师范不立。直面三教网境,东晋慧远(334—416)起到关键性 历史作用,诚可谓“伏自佛教东流,凡三百年,而有远公,是时沙门寝盛,然未有特立独行、宪章懿范,为天下宗 师如远公者,佛道由之始振。盖尝谓远公有大功于释氏,犹孔门之孟子焉!”④正是在远公奠基性努力的基础 上,中国佛教以佛性论和禅净融通思路解决了玄学修证之不彻底性,而儒道二教也因受佛教义理的激发而得 以不断深化发展。 [作者简介]李明,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135 Yue Vo/.30No.5 Tribune) 东岳论丛May

文档评论(0)

ziyouziz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