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家经典诠释中的实践性品格.pdf
2010年第1期 船 山 学 刊 No 1,2010
(复总第75期) ChuanshanJoum~ (r~st.totNo.75)
儒家经典诠释中的实践性品格
刘延福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 要 :中国哲学是一种 “引导 的哲学”,其 目的是要建立个人生活及社会两方面的秩序。儒 家在对经典
进行解读 的过程 中,常常将这种实用主义的精神投射进去,这就使得他们 的经典诠释渗透着强烈的实践性
品格。这种品格 ,对个人而言就是培养君子人格的 “为 己之学”,对社会 、国家而言就是治 国、平天下的 “经世
之学”。
关键词 :儒家;经典诠释 ;实践性 品格 ;为己之学 ;经世之学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7387(2010)01—0093—03
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劳思光先生在谈到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 了塑造完美的心性。所以.他认为能够 “为已”的古之学者可以
的区别时说:叫 国哲学作为一个整体看,基本性格是引导的哲 成“物”——使万事万物都能自然、自由地成长 与 “为己之学”不
学。”对于何为 “引导的哲学”,他进一步说:“当我们说某一哲学 同.“为人之学”的根本 目的并不是为了人格的自我完善与修养.
是引导性的.我们的意思是说这个哲学要在自我世界方面造成 而是为了以学到的东西来炫耀或 自夸.满足自己的私欲.是按照
某些变化 为了方便 .我们可以提出两个词语.即 ‘自我转化’与 或迎合他人的需要而学习的 很显然.儒家对这种求学的方式是
世‘界转化’ 这两个词语可以涵盖中国传统中哲学的基本功 持反对态度的。
能 ”1】在『他看来 .“引导的哲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对 自我以及世 为了实现这种 “为己之学”的目标.儒家在经典诠释中常常以
界的转化 中国哲学的这一基本性格体现了对 “内圣”与 “外王” 自己的思想意识为本位,从自我的问题意识出发来诠释经典.将
之道的追求.其 目的是要建立个人生活及社会两方面的秩序 尤 经典看成是自己内在意识的注脚。因而.他们的诠释常常带有各
其是对于儒学来说.他们 “自始即坚持在世界中创造文化秩序是 种 “先见”或 “前见”。海德格尔曾经说过.“解释从来不是对先行
人生的恒常目标 ”I儒家哲学的这种对实用性的依恋以及对普 给定的东西所作的无前提的把握” 这种所谓的 前“提 原‘不过
世情怀的不懈追寻.不仅体现在其哲学或社会理论上.在面对经 是解释者的不言而喻、无可争议的先入之见 ”H伽达默尔也指
典诠释的问题时,他们池将这种精神投射进去,使得他们对经典 出。一“切理解都必然包含某种前见”引【 先“见”或 “前见”是解释
的诠释也渗透着强烈的实践性品格 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在解释活动发生时.由于受到 期“待视野”
的影响.解释者不可避免地将 自己的价值观念、知识经验及情感
一 、 “为己之学”与经典诠释 体验等 “前理解”映照到解释活动中.从而影响到他们对文本的
理解与体悟 儒家主张学习是一种 “为己之学”.要在学习中不断
儒家之学是一种 “为己之学”。在 《论语 .宪问》篇中,孑L子将 完善自己的人格,因而他们十分重视 《诗》、《书》等圣人之遗言对
“为己之学”与 “为人之学”做了对比:“子日:古‘之学者为己,今 君子人格的塑造 他们希冀以注疏经典的方式表达企慕圣人之
之学者为人。 程颐认为:“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之于 “道”的渴求.这样.他们不可避免地将 自己的这种思慕之情的
人也。”又言: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