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证法对物权行为的态度和立场.pdfVIP

中国实证法对物权行为的态度和立场.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实证法对物权行为的态度和立场.pdf

2011年 6月 河 北 经 贸 大 学 学 报 【综 合 版 ) Jum2Ol1 第 11卷 第2期 JournalofHebeiUnwe~ ofEconomicsandBusiness(ComprehensiveEdition) o2.1lⅣ0.2 ●法学研究 中国实证法对物权行为的态度和立场 刘 燕 (中国政法大学 民商经济法学院,北京 ~oooss) 摘要:物权行为理论 自产生之 日起便备受质疑。物权行为的分离原则和抽象原则是这一理论的两大基石,对物权行 为理论的质疑,也主要体现为对这两大原则的论争。法国、德国、日本、瑞士对物权行为采取了不 同的立法例。中国实 证法已认可了物权行为理论,如 《物权法》以实体法形式确立了物债二分的体例,《民事案例案由规定》则从司法政策 角度明确 了物权行为的无因性。但中国立法中有关物权行为的规定存在模糊性和混乱性,对此,有待于在未来民法 典的编纂过程中予以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物权行为;分离原则;抽象原则;善意取得;公示公信 中图分类号:D9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1)02-0018-07 物权行为理论 自其产生起就受到了来 自各方 效力说 ,从物权行为效力角度出发 ,认为物权 的质疑,但其逻辑上的严谨性和体系上的完整性又 行为是直接发生物权变动,或者发生物权法效果的 让反对者很难彻底否定物权行为理论,德国民法对 法律行为;目的说,从物权行为 目的角度出发,认为 其上百年的坚持和完善,也从实然的角度证明了其 物权行为是以物权变动为 目的的法律行为;要件 存在的价值。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 说,从物权行为要件角度出发 ,认为物权行为是由 称 《物权法》)颁布之前 ,我国学者对应否承认物权 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与特定形式相结合的法律行 行为独立性和无因性的争论一度达到白热化。随着 为;内容说,从物权行为内容的角度出发,认为物权 物《权法》的出台,我国民法典奉行物债二分的体例 行为是以物权直接变动为内容的法律行为。② 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物债-Yt体系之下,对物权行 王泽鉴先生曾明确给出物权行为的定义。他认 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学者之间 为,物权行为是指物权之设定或移转直接发生变动 仍有较大分歧,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以下,笔者将 之法律事实。@物权的意思表示 (包括物权的合意) 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人手,对此进行详细论证。 本身即为物权行为 (单独行为及物权契约),登记或 交付则为其生效要件。④ 一 、 物权行为的概念 从法律行为的逻辑来看,物权行为作为法律行 德《国民法典》创设了债编与物编的分列体系, 为的下位概念,其必然是发生物权法律效果的法律 法律行为发生于物法领域为物权行为,发生于债法 行为。物权行为的分离原则和抽象原则是这一理论 领域则为债权行为。①自1896年 德《国民法典》公布 的两大基石 ,所谓对物权行为的反对,也主要体现 以来,物权行为概念即成为德国民法及大陆法系受 为对这两大原则的质疑。研究物权行为,便不得不 德国民法影响的各国民法的一个重要概念。 对这两大原则进行透彻分析。 关于物权行为的概念 ,德 国学者之间的认识并 二、分离原则及其质疑 不统一 ,我国大陆学者和台湾学者也有不同的见 解,因角度不同而大致有效力说、目的说、要件说

文档评论(0)

kfigrmn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