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苏轼笔下的屈原 ,邓昭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pdfVIP

文学欣赏:苏轼笔下的屈原 ,邓昭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1卷 第10期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Vol.21,No.10 2006年10月 JournalofLeshanTeachersCollege Oct.2006 苏轼笔下的屈原 邓 昭 祺 (香港大学 中文系,香港) 摘要:苏轼很敬佩屈原。他虽然没有写过专门评论屈原的文章,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诗、赋、书信和杂文里,找到一些和屈 原与离《骚》有关的文字,屈《原塔》诗和屈《原庙赋》,就是其中最详细的资料。本文尝试尽量把这些资料集中在一起,加以分 析和讨论,使我们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苏轼对屈原和 离《骚》的看法。 关键词:苏轼;屈原;离骚;扬雄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66(2006)10-0001-05 苏轼以屈原为写作对象的作品,有 屈《原塔》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诗一首和屈《原庙赋》一篇。据清王文浩的苏《文忠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叹P22-23) 公诗编注集成 ·总案》,这两篇作品是宋仁宗嘉枯 苏轼于诗题下注云:在“忠州。原不当有塔于 四年(1059),苏轼服母丧期满后,再度赴京途中所 此。意者后人追思,故为作之。” 写的 [](P503-504).它们虽然是作者年轻时(24 在这首诗里,死“”字共出现了三次,就是:就“ 岁)的作品,但已经可以见到他对屈原有深刻的认 死意甚烈”、古“人谁不死”、所“以持死节”。苏轼认 识。屈《原塔》和屈《原庙赋》都是以屈原的死“”作 为屈原的投江 就“死”,并不是消极的举动,而是舍 为主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下笔。下面先讨论 屈《 身报国的壮烈行为。屈原宁愿舍弃生命,也不肯改 原塔》诗: 变忠君爱国的高尚品德。他投江自尽,正是他坚持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节操,“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的结果。诗歌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咬咽。 出不仅当时楚国人民为屈原的死而悲哀,就算千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载以下的人,也依然同情屈原的悲惨遭遇,于是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11(P5)和“竞渡”的风俗就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慢慢形成。而一些信奉佛教的人,恐怕屈原因为沉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江自尽,魂魄会灰飞烟灭,所以在忠州建塔超度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他。屈原赴死的选择,使他享有千秋万岁的无穷名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声,因此我们不应斤斤计较他是否得享天年。苏轼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彻底明白屈原选择以身殉国的理由,所以高度赞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赏了屈原的“就死”。 收稿日期:2006-08-16 作者简介:邓昭棋(1948-),男,广东三水人,香港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导,博士,研究方向:古典诗词、韩柳文、论语、 孟子。 苏轼的屈《原庙赋》云: 离开祖国、离开尘世的壮烈行为,是应该不会受到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 后人非议的。 之重山兮,曰帷子之故乡。伊昔放逐兮,渡江 苏轼相信屈原投江自尽,是迫不得已的。在 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 屈《原庙赋》的上半篇,“不能”一词出现了四次,清 坟。悲乎!人固有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