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讲述语法修辞、分析句读篇章.pptVIP

第三节 讲述语法修辞、分析句读篇章.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节 讲述语法修辞、分析句读篇章

训诂学教学片 讲授内容 解釋語法 說明修辭方法 分析句讀 分析篇章 * * * * * * 重庆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2011·08·17 第二章 訓詁的內容 第三節 講述語法修辭、分析句讀篇章 一、解釋語法 (一)解釋詞語順序 例如:(1)《詩?小雅?正月》:“瞻彼中林,侯薪侯蒸。”(侯,維;薪,柴;蒸,草。)毛傳:“中林,林中也。” (2)《詩?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萋萋。”毛傳:“中谷,谷中也。” (3)《詩?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毛傳:“中原,原中也。” (4)《詩?周南?桃夭》:“之子於歸,宜其家室。”毛傳:“家室,猶室家也。” (二)解釋介詞與賓詞的位置 例如: 《詩?小雅?角弓》:“如蠻如髦,我是用憂。”鄭箋:“我用是大爲憂也。” 鄭玄對第二句作了串講,把“是用”對譯成“用是”,不論“是用”是更早些時候的語法現象,還是“是用”“用是”同是早期詞序沒有定型時的語法現象,鄭玄時代人們把“用是”看作通常說法,是可以肯定的。因此,這裏“用是”是對“是用”的介詞同它的賓語的位置的解釋。 (三)解釋否定句賓詞的位置 例如: 《詩?周南?汝墳》:“既見君子,不我遐棄。”毛傳:“既,已;遐,遠也。”鄭箋:“已見君子,君子反(返)也,於已反,得見之,知其不遠棄我。”孔穎達正義:“不我遐棄,猶云不遠棄我。” 鄭、孔都把第二句串講爲“不遠棄我”,指出了上古漢語代詞作否定句賓語時,要置於動詞之前的現象。孔穎達又說:“古人之語多倒,《詩》之此類衆矣。” (四)解釋押韻倒語 例如:《詩?小雅?節南山》:“赫赫師尹,民具爾瞻。”鄭箋:“此言尹氏,女居三公之位,天下之民俱視女之所爲。” 鄭玄把“具爾瞻”對譯成“俱視女”。本來,在上古,代詞作肯定句賓語,置於動詞或置於動詞後都是允許的。到了東漢,賓語置動詞後,才成通例,但《節南山》則只能說成“爾瞻”,而不能說成“瞻爾”,因爲“瞻”要與上文的“巖”、下文的“惔”“談”等押韻。鄭注實際上是以他當時的語言爲規範,解釋了押韻倒語“爾瞻”詞序。 (五)解釋語法結構 《詩?大雅?雲漢》:“趣馬師氏,膳夫左右,靡人不周,無不能止。”(趣馬、師氏、膳夫及周王左右的一切官吏,沒有不想法设周救百姓的,卻仍未能止住百姓的窮因。)毛傳:“‘無不能止’言無止不能也。” 毛亨把“無不能止”解釋成“無止不能”,“無止”與“不能”義近複說,指沒有辦法止住百姓的窮因。毛亨的解釋,實際上是指出了詩的錯綜複雜句法現象,如果沒有毛亨對詞序的調整,這句話也是很不好理解的。 (六)釋省略 語言是人們交際的工具,本來應具備各種表達成分才能達到交際的目的,但是在人們說話的語流中,書面語有上下文的場合裏,有些成分可以略而不說,照樣能實現交際的目的。但是後人閱讀古代文獻,由於社會制度的不同,人們的思維方法不同,對古人的語言環境不一定瞭解,這時,古文獻的省略就成障礙。古代的訓詁家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在解釋時,往往指出其省略的成分,給人們閱讀提供了方便。 《詩?豳風?七月》:“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鄭箋:”自‘七月在野’至‘十月入我床下’,皆謂蟋蟀也。” 《左傳?定公四年》:“楚人爲食,吳人及之。奔,食而從之。”按:當云“楚人奔,吳人食而從之。”“奔”不言楚人,“食而從之”不言吳人,承上文而省略主語。 返回 二、說明修辭方法 人們說話或寫文章,總是在符合語法的基礎上,力求表達得準確、鮮明、生動,這種手段就是修辭。 修辭産生很早,“中國人在說話的時候,修了幾百萬年的辭,並且在作文的時候,修了幾千年的辭”。(見陳望道《修辭學發凡》初版劉大白《序》)在傳注訓詁中,說明了古人修辭手段隨處可見。但訓詁中所指明的消極修辭內容極少,主要是積極修辭的現象。訓詁家所指出的修辭格,已有比喻、替代、避忌、雙關等多種。 (一)指明比喻 例如:《詩?小雅?節南山》:“節彼南山,維石岩岩。”毛傳:“興也。”《毛詩考》說:“賦是敍述法、比是純比喻法、興是半比半賦之法,前半用比,後半用賦。” 《春秋?文公三年》:“雨螽(zhōnɡ)于宋。”杜預注:“自上而隋,有似于雨,宋人以其死爲得天佑,喜而來告,故書。” 又《左傳?文公三年》:“秋,雨螽于宋,隊(墜)而死也。”杜預注:“螽飛至宋,隊地而死若雨。” (二)指明替代 例如: (1)《詩?魯頌?閟宮》:“春秋匪解,享祀不忒。”(匪,通非。解,通懈。享,祭。忒,差誤。)鄭箋:“春秋,猶言四時也。”孔穎達正義:“作者錯舉春秋以明冬夏,故(鄭玄)云:‘春秋,猶言四時也。’” (2)《禮記?坊記》:“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鄭玄注:“古者殺牲食其肉,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