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学平民化的一次尝试——论王艮的“百姓日用之学”(第四辑)
作者:杨生照 文章来源:原创 阅读:629 时间:2010-12-17
阳明心学是明代中后期的显学,阳明弟子遍布天下。自阳明去世以后,心学也象孔子之后“儒分为八”(韩非子语)一样,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其中尤以“二王”为代表,即:王畿(龙溪先生)和王艮(心斋先生)。后来成为泰州学派创始人的就是王艮,他出身平民,“七岁受书乡塾,贫不能竟学”,后“从父商于山东,常衔《孝经》、《论语》、《大学》袖中,逢人质难,久而信口谈解,如或启之”,他“虽不得专功于学,然默默参究,以经证悟,以悟释经,历有年所,人莫能窥其际”[1],同时他也是以平民小生产者等作为其传播说教对象,所以不仅其学问本身具有显著的平民色彩,而且其学问也是使儒学由精英文化向平民文化发展过渡(儒学平民化)的一次典范性的尝试,我名之曰“平民儒学”。王艮“平民儒学”的基础理论就是他的“百姓日用之学,又称“百姓日用之道”,是中国哲学史上思考阐释儒学(或圣学)之“道”的一种颇具创见性的思想学说,也是其平民儒学的根本所在,是一次将儒学带向本源之境的思想尝试。[2]这也是我要作文探讨心斋之学的根本原因,它可以为儒学在当代社会的复兴提供某种向度上的参考与借鉴。
一、以日用现在指点良知
1.圣人之学即是“百姓日用之学”(或曰:君子之道即是“百姓日用之道”)
王艮“百姓日用之道”可溯源至《周易》。《周易·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这是说,阴阳翕闢之道无处不在,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之至善之性体,亦在百姓的日用常行之中。而仁者与智者各执一端,唯有圣人能够“叩其两端而竭焉”[3],能够体觉此道,此亦即是圣人之道、君子之道。又因此“君子之道”玄虚神妙,所以普通百姓很难或不能觉知此“道”。王艮说道:“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知便不失,百姓不知便为失。”[4]他出身下层平民阶层,对于“百姓日用而不知”深有体会,所以他毅然担当起指点百姓省觉天理(道)的重任,而他本人也就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入手,“于眉睫之间,省觉人最多”。[5]
阳明先生以“良知”立说,王艮作为其弟子讲“百姓日用之道(学)”理所当然也在相当程度上批判地继承了其师说。阳明说:
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6]
另外教导其弟子说:
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了,都怕走了,如何讲得行!须做得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7]
在阳明看来,圣人之学也就是百姓日用之学,要讲圣人、君子之道只能在愚夫愚妇的日用常行中讲。圣人不是什么神仙,而是在日用常行的当下成就之。离却百姓日用,则无“道”可体,无“学”可讲。王艮也说:
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8]
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9]
显然,王艮在这一点上完全同意、并继承师说。其实以“愚夫愚妇”之道来讲圣人之学非阳明独创,实源自《中庸》:“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因此,他的“百姓日用之学(道)”亦就是在讲圣学宗传,而非如后来某些儒者所认为的异端之学。
2.“以日用现在指点良知”即是“良知致”
然而,在王艮《年谱》中记载他曾对同门欧阳德说,师门讲“致良知”,我近来讲“良知致”,又说他“以日用现在指点良知”。他觉得其师“致良知”的说法带有一种十分用力、努力的色彩,有孟子说的“助”之毛病。而他讲“良知致”则可以避免这个毛病。[10]《年谱》记载道:
先生言百姓日用是道,初多闻不信。先生指童仆之往来,视听、持行、泛应动作处,不假安排,俱是顺帝之则,至无而有,至近而神。[11]
这就是王艮之“以日用现在指点良知”。王艮也认为,良知即是无善无恶的心之本体,但是它不需要我们去十分用力地“致”,相反在愚夫愚妇日用常行中自自然然,不假思索、不假安排显现出来的就是良知之道,亦即是良知之天理的大用流行,这就是他所谓的“良知致”。那么,良知究竟如何显现呢,尤其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如何让他们省觉其良知的存在呢。
“日用”固然就是百姓日用常行,亦即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而“现在”则不只是现成自在,而首先应当是指现时当下。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曾说:“现时并非指我们观念中眼下呈现的‘已逝’时间的终点、时光流程里凝固的一瞬,它是真实活泼、沛然充溢的现在。”“现时非为转瞬即逝、一掠而过的时辰,它是当下,是常驻”[12]。百姓日常生活是线型时间的持续,而这样的线型时间的持续则是由本源性的现时当下构成的。前者属于形而下层面,而后者则一种本源性的境域构成,良知就是在当下的本源境域中呈现出来。我们生活在与形而下的众多相对存在者的交往之中,而此生活之最真实处就是我们与存在者们相遇在现时当下。“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