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内城碑刻中的清中期都市民俗.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京内城碑刻中的清中期都市民俗 鞠熙 提要:本文以585通北京内城寺庙碑刻为基本资料。通过纵向比较,能发现清中期以 后,碑刻的题名出现身份丰富化、社会组织化等变化,可能反映出当时都市民俗的几方面情 况。在微观层面上,通过补充其它地方文献、增加田野调查,能以具体碑阴题名为线索建立 个案,加深我们对北京都市民俗的了解。 关键词:寺庙碑刻、社会组织、市民身份、都市民俗 北京内城,指北京正阳门.宣武门.阜成门.德胜门.东直门.崇文门等九门以内的区域,明 清两代一直是京辇之下的首善之区。清顺治三年(1646)二月,清世祖谕令兵部严满汉分城 之制,将内城民人一律移往外城,经过顺治五年(1648)、六年(1649)间的大规模清理, 内城成为八旗军民的专属居住地。虽然旗民分治的禁令在清中期以后开始有所松弛,但在十 九世纪以前,北京内城居民以旗人为主体,这是没有疑义的。由于旗人只能当兵或做官,不 能经商或从事技艺,内城几十万旗人的衣食日用大多仰仗城外民人的供给,因此以往历史学 家往往认为,至少在十八世纪时,内城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与军事中心,而北京作为城市所应 具有的商业与手工业功能,主要集中在外城地区IlJ。然而,北京内城的碑刻资料却向我们展 现了一幅不同的景象,促使我们重新思索当时北京的城市形态、都市民俗与市民社会的问题。 本文所使用的碑刻资料,主要是本人在写作博士论文期间,参加董晓萍教授与法国吕敏 (M撕a1111e Bu{ard)教授主持的中法国际合作“北京内城寺庙碑刻与社会史”项目时由项目 组搜集的。它们有三种不同来源。第一种是碑刻目录与汇编。北京碑刻,前人已多有整理, 清人钱仪吉(1783一1850)编纂《碑传集》,采辑清朝白天命纪元至嘉庆朝约二百年间碑版 状记之文,其中多有北京旗人传记之碑。至光绪年间,宗室盛昱作《雪屐寻碑录》,后为日 本学者内藤湖南辑为十六卷八百八十篇,所记之碑均是来自北京。但二集所录碑刻基本均为 人物纪传,墓碑居多,按盛昱所说,采碑之地乃是北京近郊,故无有“北京内城”之碑。本 文主要使用的碑刻目录,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北京各图书馆与博物馆所编纂的馆藏目 录,包括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藏北京石刻拓片目录》12J、首都图书馆编《馆藏北京金 石拓片目录》【3】以及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编《馆藏石刻目》14J三种。这些目录中对碑石原在 地、碑刻形制、撰书及额首等信息多有著录,是了解北京碑刻的基础资料。以它们为线索按 图索骥,阅读碑刻拓片是了解碑文内容的主要手段。北京图书馆金石组曾将馆藏拓片汇编成 册、影印出版,即《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以下简称《汇编》),其资料丰 富、影印较为清晰、使用方便,为本文所最为倚重。但《汇编》并不涵盖所有馆藏拓片,有 众多民间碑刻可能因其字迹漫漶而未入选,因此,需要补充阅读北图、首图和北大图书馆所 藏若干拓片原件。第三种资料是原碑石刻。北京五塔寺博物馆集中收藏了众多北京地区碑刻 【1】例如施坚雅(、Mlli锄Ski衄er)认为,北京是明显的“双核心“城市,官僚士大夫活动中心在内城,而 商业活动中心在外城。 (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第 632.637页。 【2】徐自强主编《北京图书馆藏北京石刻拓片目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 [3】首都图书馆编《馆藏北京金石拓片目录》(铅印本),北京:首都图书馆出版社,1959。 [4】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编《馆藏石刻目》,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 6l 原石,其中一些没有拓片传世,阅读原石成为释读碑文的唯一途径。而自2004年起,项目 组在北京内城进行田野调查期间,也发现了一些尚未著录或拓印的碑刻原石。这些资料共同 构成了本文的写作基础。 综上,目前所搜集到的北京内城碑刻共717通,其中最早的碑刻是元宪宗五年(1255) 西长安街双塔庆寿寺的《大蒙古燕京大庆寿寺西堂海云大禅师碑》,最晚的是1953年东直门 北小街通教寺内的《通勤布施助修碑》,时间跨度约七百年。其中,有130通是原立于国子 监内的进士题名碑,其余585通基本都与寺庙有关,或者是原立于寺庙之内,或者是虽立于 官署仓厂,内容却总是关于寺庙祭祀。因此将它们统称为寺庙碑刻,似并无不妥15J。国子监 题名碑对于了解北京都市民俗帮助不大,而寺庙碑刻中却记载了内城市民或集体或个人所进 行的大量社会活动,其中不仅有宗

文档评论(0)

whl0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