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道光朝经世实学的复兴与
黄河文化的流变
李 峰
片战争为标志,随着社会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学术文化也由中世纪走向近
代,展示出新的面貌。其中黄河流域各省区,也努力适应时代变化,由封
闭逐步走向开放,形成了地域文化的流变与转型。这个历史过程是从道光
朝儒学会通趋于经世致用的思潮复兴开始的,虽然由于地域不同,所发生
的文化变迁程度不一,但无一不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反映了历史的巨变,
展示了近代黄河文化兴起的皓折历程。
作为中国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的核心依然是儒学。黄
河文化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趋
向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异,这首先表现为儒学各派的兼采并收、会通融合的
趋向日益突出和自觉。
清初儒学乃承明季之绪而衍变。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南方大
有异,然兼采会通的趋向已表现出来。傅山“其学大河以北莫能及者”①。
他本尊程朱,但提倡经子平等,认为“经子之争亦末矣。只因僻者知六经
①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第22页。
653
晚清国家与社会
之名,遂以为子不如经之尊,习见之鄙可见”①。他重视诸子学,认为同样
使人“明志、见道、取节”,从而排除了独尊孔孟程朱之道的褊狭,淡化了
儒学和诸子学的界限。李颞、孙奇逢之学也都出于阳明, “而兼采程朱之
旨,以弥阙失”②。这种思想卓识,在清初尊奉程朱理学的风气下,产生了
重要的历史影响。
乾嘉之际,汉学盛行,理学衰颓,尊汉尊宋之争愈益激烈。到了道光
朝,由于各种矛盾和危机的连续爆发,促进了汉宋调和、儒学会通的历史
趋向,并相应增添了新的社会内容。徐世昌编《清儒学案》卷一八O《心
巢学案》谓:“道咸以来,儒者多思义理、考据二者不可偏废,于是兼综汉
宋学者不乏其人。”正是反映了此时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和文化风气的
变化。
就北方黄河流域学者而言,体现这一趋向和变化的,依其差异大致可
分为几类。一类如山西寿阳祁寓藻(1793~1866)宗汉而不废宋者。祁氏
“好许氏学”⑧,于道光间官至兵部、户部尚书,兼军机处大臣。“自汉儒宋
儒各立门户,格不相人,公病之,尝言通训诂,明义理,二者不能偏废。
其视学吴中也,重雕朱子小学以训士,又得景宋钞本说文系传登诸版,于
是小徐书始行于时”④。显然,这是把训诂视为根本,义理从属于训诂之学,
由训诂而衍生,所谓“训诂通则义理明”,便是这一类学者的根本旨趣所
在。第二类是尊宋而兼采汉者。如河南河内李棠阶(1798~1865)“倡明正
学”。“初人翰林,即潜心理学,尝手钞汤文正公全书以自励。……晚岁融
贯诸儒,无所偏主,而潜修默勘,刻苦用功,要旨以圣人克己两言为把
握”⑤。这便是尊义理为首位,所谓调和,不仅指汉宋还包括宋明理学义理
心性异同,合诸者为一,而义理为宗,即是视宋学为根本,以宋学贯通诸
儒。第三类则是对汉学宋学不分别门户,有所偏倚,而求异路新说。其代
表者为河南固始蒋湘南(1795~1855)。蒋氏学博识精,“诚大河南北之巨
①傅山:《霜红龛集》下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第1066页。
②傅山:《霜红龛集》下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第1066页。
③沃丘仲子:《近代名人小传·祁寓藻传》,北京,中国书店,1988,第70页。
④秦缃业:《祁文端公神道碑铭》,《清代碑传全集》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第815页。
⑤王辂:《李文清公行实》,《清代碑传全集》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855页。
654
道光朝经世实学的复兴与黄河文化的流变
儒”。“尝论为学不分汉宋,以为儒者读孑L子书,孑L子周人也,周之
学。……孔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孟、苟为再传弟子仅百年,
而诗书已待辨证。况汉儒去孔子二百余年,宋儒去孔子二千余年乎?汉学
宋学之争,皆无与周学者也,吾为周学而已。此先生论学之大旨也”①。显
然,特思独行,求是求真,为此派学者的主张与特点。道光朝儒学兼采会
通导致的学术风气的变化,既反映了儒学中心正统地位的某种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