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0苏轼词二首学案 鲁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VIP

高中语文 10苏轼词二首学案 鲁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 10苏轼词二首学案 鲁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 唐诗宋词选读]10苏轼词二首 学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目标1、熟读成诵,理解课文内容2、体会词作者的思想感情 3、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重难点1、反复朗读背诵,体会作者的情感。2、训练想象能力。 简介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赋词怀之。 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1、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明确:上阕:望月写景?(实景、虚景)???????下阕:怀人抒情 ??????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哪些地方运用了联想?哪些地方运用了想象?明确:实景:明月、酒、青天、风、清影、朱阁、绮户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 联想明月(月圆)___团圆(人圆) ????? 想象明月____青天___宫阙____琼楼玉宇 ? 3、找出词中最能体现作者“出世”与“入世”矛盾思想的语句。明确: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由此还表现出他的什么特点?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旷达的胸怀,乐观的生活态度 、拓展提高 能力训练: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100字左右) 金秋十月,夕阳西下。一老农坐在自家的田埂上,一边抽着烟,一边浮想联翩…… ? ? ? ? ? 《定风波》目标? 1、学习通过知任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 ?2学习赏析、评价诗歌中的形象。 ?3、理解作者旷达的情怀 重点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难点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而这首定风波的小序则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显然,这首词是借“道中通雨”一事,来抒写作者当时“余独不觉”的心境的。这余独不觉不就是泰然处之吗? 诵读提示读准字音???????? 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烟雨读出情感:????? 词语的抑扬顿挫???????? 文句的舒缓轻重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2从表现手法来看,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襟怀的?3、本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有人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具有丰富的意蕴,请简要分析。拓展提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1),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 (1)擎:托着,让鹰歇在臂膀上。苍:苍鹰,打猎时用来追捉鸟兽的。 1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狂字在整首词中的作用? 明确:“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4586475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