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和西周饮食文化.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铜器与西周饮食文化 73 青铜器与西周饮食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 种 一、青铜食(饮)器的种类及其演进 以饮食文化的角度来观察青铜器,是以前研究青铜器的学者甚未涉足的领域;可能之前偶有间涉, 如张光直先生《中国青铜时代》辟出一章来谈《中国古代的饮食与饮食具》,但旋而转投其它研究。然而 张先生所言,“我之研究中国古代饮食方式,多多少少是身不由主的。在研究商周礼器的过程中,我逐渐 觉察到要了解这些器物,必须先了解这些器物所用于其上的饮食”,却提示我们应该开展另类的探研。在 众多的青铜食器中,首当其冲应该当属铜鼎,所谓“钟鸣鼎食”。《说文》对“鼎”的解释说,“鼎,三 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许慎对器形虽说的不全面,但一“宝器”业已将鼎在众多食器中的地位昭 示。简单来说,鼎是烹煮器,但又并非绝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鼎底部与足部带有烟炱,可以证明鼎确为 炊器,但除过煮食物外,亦可以用来煮汤(热水),或是宴飨时用作盛肉与盛调味品的器具。鼎的不同用 处,大致可以依据鼎的大小和铭文中的自名来予以推断。仅用来烹煮的鼎,称之为“镬鼎”,是可以直接 煮牲体或是鱼腊等物,商代的后母戊鼎、西周的外叔鼎的容积显然都可以达到。笔者曾参与测量外叔鼎 的工作,其容积能盛三袋五十斤装小米有余。我们现在所见商代的大鼎大多可以认为是镬鼎之属。但是 这种镬鼎不用来直接进献所煮食物,而是换盛小型鼎,来继续烹煮将牲体分解后的食材。这种略小的鼎 称之为“升鼎”,升有“升进”之意,专用以盛放烹牲的鼎烹熟的各种牲肉,以铉扛运奉献于中庭。镬 鼎、升鼎中所煮的肉大多是白肉,这跟当是常见不备五味的“大羹”类似,以清简之位飨上苍祖宗,以 示不忘当初稼穑之难。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羞鼎”,顾名思义,“羞”是指盛形盐、蜜糖、梅酸、姜辛、 酒香、豉苦等味的调味品,而羞鼎则是进食时盛放调味品以为盛主食之鼎的陪置之器。故此,一次比较 大型的饮食活动中,所能用到的鼎有镬鼎、升鼎、羞鼎三种。但是,这只是一个大致说法,实际情况远 比这些复杂的多。两周铜鼎上的自名就有,鲼鼎、羞鼎、猷鼎、会鼎、鲼鼎,等等。虽然铜鼎自名并不 一定要印照某一固定的用法,但从一个侧面也说明饮食活动并不拘以成法。当然,餐饮之中的用鼎还是 有些规矩的,即列鼎制。 列鼎制常见于升鼎,即多个升鼎按照形制相近、大小相次的排列,如安徽省寿县春秋晚期蔡侯墓出 土一组七件的蔡侯鼎,河南淅JII下寺春秋晚期楚墓M2出土王子午鼎七件,等等。以升鼎为代表,可知 鼎数的使用分九、七、五、三或一——这样四种使用制度,即礼名太牢、少牢、牲和特之称。贵族大夫 用鼎之数,是要与自身等级相合,不可相违。《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日:“天子九鼎,诸侯七,卿 大夫五,元士三”,是对当时鼎制一种非常规范的模拟规定,实际情况要远比这个“完美”的规定复杂与 74文化共生:中华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流、会通和发展 灵活。如春秋时期,楚国诸侯就有用十鼎之例,鼎数上已同“天子九鼎”构成僭越,且不用奇数,而用 偶数,更让人称异。在中原地区,又常以簋与鼎相配,九鼎配八簋、七鼎配六簋,五鼎配四簋,三鼎配 二簋。天子之制,乃是九鼎八簋。后世文献言称“九鼎”颇多,恐怕也与列鼎制度的“九鼎八簋”之制 有些关系吧。 鬲,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普遍使用。在河南陕县三里桥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就出土有陶鬲。青铜鬲最 早出现在商代早期,大口,袋形腹,其下有三个较短的锥形足。袋形腹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扩大受火面积, 较快地煮熟食物;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如果用以煮粥,则空心的足是难以清洗干净的。正因如此,李 恩江先生认为,鬲并非用于炊粥,而只是一种烧水器。从商代晚期开始,鬲的袋腹逐渐蜕化,西周中期 以后,形体变为横宽式,裆部分界宽绰。鬲的形制变化表明古人己经意识到鬲的袋腹在炊粥时的不便之 处,并着力改进使之更为实用。到战国晚期,青铜鬲便从礼器和生活用器的行列中渐渐消失了。这从一 个侧面表明了鬲作为炊具存在较大的缺陷,随着社会的进步,劣者必被淘汰。 青铜赢是上为大口盆形器与下为鬲的组合型器。觑专用以蒸炊,下面鬲盛水,甑置食物,其下举火 煮水,以蒸汽蒸炊食物,作用同于现在的蒸锅。甑底有一铜片,通称为箅,箅上有十字形孑L或直线孑L, 以通蒸汽。但在出土的商代铜觑中,多不见中间的箅,唯觑腰处内壁附有凸起的箅齿,可能不是直接放 食物于铜

文档评论(0)

whx00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