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美学范畴“虚静”中的超越情结.pdfVIP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虚静”中的超越情结.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虚静”中的超越情结.pdf

第39卷第2期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01.39,No.2 兰Q!≥生2旦 』:堂』i垫g!坚盟!罂堂!』巳i:(堕i!!!!巳虹!塑量!尘!!坠i!翌!望垦垫i!翌2丛型::呈Q!≥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虚静”中的超越情结 彭修银1 刘建荣2 (1.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天津美术学院史论系,天津300000) [关键词]虚静;去物去我;超越情结;天人合一 [摘要]“虚静”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质的古典美学范畴之一,“去知去欲、去物去我、追求无限”是其 审美内核。“虚静”并非是精神世界的自我封闭,而是审美之心脱离种种私心杂虑和世俗世界的束缚而进入 无限自由世界的基石。“虚静”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为中国历代士子文人所钟爱,其原因在于“虚静”与中国 传统精神和价值取向一脉相承,“虚静”中渗透着中国人的超越意识,蕴含着中国传统精神中的“超越”情结。 “虚静”的超越精神最终是要实现内在和外在的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图分类号]B83—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70(2013)02-0026-06 “虚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概念,它 将,主客自由而无限隔的相接,此之谓不伤。在这 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之中。最早提出 种心的本来面目中呈现出的对象,不期而然地会 此说的是老子,他在《道德经》中提出了“致虚极, 成为美的对象;因为由虚静而来的明,正是彻底的 守静笃”【lo的思想。托名于春秋时代齐相管仲的 美的观照的明。”12o当人们带着浮躁之心观物时, 《管子》,也认为一个人只有保持恬淡虚静之心, 心不再“明”,而是一个个世俗的是非。 才可去欲明神。《心术》篇说:“去欲则寡,寡则 “虚静”是庄子“心斋”的本质,是庄子所提倡 静,静则精,精则独,独则明,明则神矣。”但是老 的美学心态。“虚”与“静”是“心斋”的两个内 子、管子学派等提出的各种虚静说,都只局限于认 涵,同时又是一体的、统一的。《庄子·天道》言: 识论领域,与美学无关,后来的庄子把虚静说作为 “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又说:“夫虚静恬 一种审美理论提出来,并对中国古典艺术美学产 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可见,“虚”与 生了重大影响。 “静”是审美主体特有的最佳美学心态。“虚静” 庄子在《人间世》中假借颜回和孔子的一番 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游”,是心灵的自由。“乘 对话提出了何谓“虚”:“回日:敢问心斋?仲尼 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13J,人的心 日: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 灵只有在虚静状态中才能达到无拘无束的高度自 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 由状态。各种各样的功利欲望是束缚人心灵的, 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他又 去掉这种束缚,心中就可不受干扰而处于平正状 在《天道》篇中提出了何谓“静”:“万物无足以挠 态,心中平正就能安静,安静就能明彻,明彻就能 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 见“道”,进入高度自由的境界。 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 老子曾强调:“知雄,尚雌。”在道家这种思想 之鉴也,万物之镜也。”精神上排除了各种干扰, 指导下的人生是内敛平静的人生,在道家这种思 犹如水静而尘滓下沉,清澄明澈,从而可以像镜子 想指导下的审美是崇尚柔与淡的审美。徐复观在 一样,如实地照见天地万物。庄子讲“物物而不 论及中国艺术精神时指出:“作为道、儒代表人物 物于物”,若不能达到“静”的层面,万物挠心,就 的庄子与孔子同样是为人生而艺术;只不过,他们 是己伤,屈物以从己,则

文档评论(0)

文档精品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03200221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