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干旱区黑河中游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变化机制及研究.pdf

西北干旱区黑河中游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变化机制及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优秀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摘 要 论文以我国西北干旱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域一黑河流域的中游为例,从土壤总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惰性有机碳三个方面入手,研究了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土壤有机碳与土 壤性质和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农耕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土壤碳库和碳密度的确定 及其空间变化规律,揭示了干旱区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机理和变化模式。主要得出以下的结 论: 1.随着深度的增加,剖面上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惰性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其 中土壤惰性有机碳的含量受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大于活性有机碳。空间上,土壤总有 机碳、活性有机碳、惰性有机碳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趋势,从三者的变化来说,耕作区既 是有机碳含量高、集中分布的区域,也是有机碳易发生变化的区域。 2.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容重、土壤PH值、不同粒径含量关系显著。其中,土壤类型转 对1um、1-Sjam的粒径含量影响小。研究发现,自然土壤经过人工熟化培育过程后,土 壤粒径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并影响土壤中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 3.农田的耕作历史、种植结构、施肥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显著的影响着土壤剖面上有机 碳的含量,合理的农耕措施可提高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随着耕作时间的增加,是剖面上 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的过程,呈现老地新地荒地;不同作物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由高 到低依次为:油菜地(耕作栗钙土)豆类作物地一般玉米地制种玉米地小麦地、棉 花地、大麦地。有机肥和作物根茬还田提高了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土地利用类型由自然 转化为耕地后,剖面上有机碳的含量升高。 性有机碳库总量为49.601Tg。从碳库总量来说,活性有机碳库占总有机碳库总量的47.63 %,惰性有机碳库占总有机碳库的52.36%。土地利用变化后影响着土壤剖面上总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惰性有机碳的碳密度和碳库。分析发现,早地、水田、城镇用地、中覆盖度 草地、盐碱地、裸土地、戈壁、沙地是区内广泛分布的景观类型,它们覆盖的土壤类型剖 面上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惰性有机碳的碳密度差异性大,这些景观类型之间的相 互转化直接影响和驱动着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惰性有机碳的变化。由于耕灌作用, 分别使黑河中游绿洲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惰性有机碳的储量增加了19.998Tg、8.334Tg、 11.78Tg。 关键词:西北干旱区 黑河中游 土壤总有机碳 空间分布 农耕措施 土地利用 ABSTRACT Thethesisis to the distributionandmechanismsofsoil designedexplorespatial organic MiddleofHeihe AridareaofNorthwestChina.Themainconclusions carbon(soc)in River,in areas follow: 1.Soil SOCverticaldistributionis decreased at profile gradually withthe the depthincreasing of contentofnon·active the 100em,and moreaffected depth organiccarbon(NOC)isby totalsoil thatoftheactive organiccarbon(TOC)thanorganic variationanddistributionof andNOCshowthe SOC,AOC discip

文档评论(0)

ygeorcgdw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