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优秀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膝关节交叉韧带附着点的三维动力学研究
摘 要
背景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负重关节,其韧带数量多,解剖结构复杂,其中,前、
后交叉韧带在膝关节稳定中起重要作用,它们的损伤可导致膝关节的前、后向不
稳及旋转不稳。据统计,美国每年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病人达到 17.5 万例;
与前交叉韧带相比,后交叉韧带损伤发生率相对较低,但一旦损伤,不仅可引起膝
关节后方明显不稳,后期韧带重建的手术疗效也不尽人意。鉴于膝关节交叉韧带
在临床医学领域的重要价值,国内外关于交叉韧带的附着点形态、空间定位及其
在膝关节运动中的变化规律的研究已有较多报导,但多数是在尸体标本上的直接
测量,其精确性、可重复性较差。而如今,随着商用CAE 软件的发展与应用,在
精确的膝关节三维模型及有限元模型上进行交叉韧带附着点的形态学、动力学研
究将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与在尸体上的直接测量相比,该方法更具合
理性和准确性。
目的
通过建立包含交叉韧带及附着点的膝关节三维模型,对交叉韧带附着点的
大体形态、空间位置进行分析。其后将交叉韧带三维模型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
分析交叉韧带各功能束的空间曲线距离的变化规律。通过对交叉韧带移植物重建
的定位、交叉韧带的功能、损伤机制作全面综合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义。
方法
V
1. 含交叉韧带及附着点的膝关节三维建模:通过精细解剖、韧带及止点标
记、CT 扫描、图像处理,使用Mimics 和Geomagic 软件建立三具包含交叉韧带
及附着点的膝关节三维实体模型,然后在实体模型上观察交叉韧带附着点的大体
形态。
2. 膝关节交叉韧带功能束附着点的空间定位:以三具膝关节三维实体模
型为基础,通过股骨、胫腓骨的骨性标记点确立股骨侧和胫骨侧的三维平面坐标
系,并以此坐标系为参照对交叉韧带各束的骨性附着点的中心点进行空间定位。
3. 交叉韧带功能束的三维动力学分析:将一具包含交叉韧带功能束的实
体模型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通过 Ansys、CATIA 软件得到膝关节在屈曲 0°、
30°、60°、90°、120°这5 个角度下前、后交叉韧带各功能束的空间曲线距
离,以此分析前、后交叉韧带各功能束在膝关节运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结果
1. 建立了三具包含交叉韧带及附着点的膝关节三维模型。在三维模型中,
膝关节交叉韧带附着点的大体形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 在膝关节 0°位,前交叉韧带的前内侧束(AMB)的股骨附着点的中心
点较后外侧束(PLB)的股骨附着点的中心点平均偏前4.76mm、偏上4.92mm、偏
内 2.72mm;后交叉韧带的前外侧束(ALB)的股骨附着点的中心点较后内侧束
(PMB)的股骨附着点的中心点平均偏前9.09mm、偏下2.89mm、偏外4.76mm;
前交叉韧带的AMB 的胫骨附着点的中心点较PLB 的胫骨附着点的中心点平均偏前
6.02mm、偏下0.13mm、偏内0.97mm;后交叉韧带的ALB 的胫骨附着点的中心点
较PMB 的胫骨附着点的中心点平均偏前2.71mm、偏上2.79mm、偏外5.6mm。
3. 前交叉韧带的前内侧束(AMB)在0 至 90 的范围内随着屈曲角度增加
长度逐渐增大,到120 度时稍有减小;后外侧束(PLB)在0 至90 的范围内随着屈
曲角度增加长度逐渐减小,到120 度时稍有增加;后交叉韧带(PCL)的前外侧束
(ALB)和后内侧束(PMB)在0 至120 的范围内随着屈曲角度增加长度逐渐增大。
结论
VI
1. 建立的膝关节交叉韧带的三维实体模型为分析交叉韧带附着点的大体
形态、空间位置的规律提供了有效的模型基础。
2.通过三维模型的股骨、胫腓骨的骨性标记点确立的三维平面坐标系为分
析交叉韧带各功能束附着点的中心点的空间位置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其中心点的
空间位置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3. 通过有限元网格划分的方法得到的交叉韧带各功能束的空间曲线距
离,较真实地定量测量了韧带的真实长度。在膝关节0°到120°的屈曲过程中,
前、后交叉韧带两个不同功能束分别起着相互分工和相互协同的作用,该结果为
研究交叉韧带不同功能束的稳定机制及损伤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膝关节,交叉韧带,功能束,骨性附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