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空千古,立一时——论徐渭文学思想与心学的渊源关系.pdfVIP

眼空千古,立一时——论徐渭文学思想与心学的渊源关系.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眼空千古,立一时——论徐渭文学思想与心学的渊源关系

眼空千古,独立一时 …论徐渭文学思想与心学的渊源关 —————~——————,————~一~ 引言 3的创新精神, 徐渭(1521-1593)以其“口无旧唾.目不再览”n “刁悍尖湍”“精奇特兀”[21的文艺创作以及其中所凝聚的傲岸不羁的 人格魅力“溟勃文场,嵩华艺苑”【3】,直接开启了晚明文学革新思潮, 成为“眼空千古,独立一时”【|1的旷代奇才。/徐渭之所以能够在复古 文风弥漫文坛的情况下力矫时弊,卓然独立,自成一家,固然与其对 文学本身规律的认识分不开,但其深层的思想渊源却是作为时代思潮 主流的王阳明心学。一个人的文学思想,从“文学”的角度说,根柢 在于文学创作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升华,由此有其独立发展的一面;但 作为“思想”,它又无法脱离所处时代的学术思想和时代精神,其面 貌、色彩及发展方向要受当时的学术思潮左右。徐渭身兼文学家与文 论家,又与王阳明心学思潮直接相关,成为由这股学术思潮向晚明文 学思潮转变的枢纽人物之一。这种哲学思想的精义首先化为其生活情 调、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然后转换为其文学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方式。 徐渭“受业于季本,传姚江纵恣之派……及乎时移事易,佗傺穷 愁,自知决不见用于时,益愤激无聊,放言高论,不复问古人法度为 何物。”[53他在心学高扬个体的哲学思想支配下蔑视流俗,高视自我, 肯定情欲,张扬性灵,以“情”为文学的本体,提出颇具时代特色的 “本色论”,追求“师心横纵,不傍门户”的审美风范。将心学思想 贯彻到文学领域,迈出了晚明文学由“良知”向“性灵”转变的重要 一步。 l 但到目前为止,寸呋于徐渭的研究大都单纯从其文学思想入手,即 使涉及到哲学思想也未作深论,能够将其间的渊源关系梳理清楚者极 为少见。诸如徐渭究竟接受了刍三堂的哪些思想,这些思想又是如何作 用于其人生观、价值观与审美理想,以及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等问题, 尚未得{磊孬解颈:—茵-此本文试图从二者间的关系入手,对其文学思 想及创作做一些溯本探源的工作。 渊源于王学的哲学观念 徐渭的家乡浙江绍兴乃是王学发源地(王阳明曾隐居绍兴阳明 洞),钱绪山、王畿、季本等心学巨子都是他的同乡,又恰值王学风行 天下的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所以浓厚的王学氛围深深地濡染着这 一代士人。徐渭自述其为学经历云:“山阴徐渭者,少知慕古文词, 及长益力。既而有慕于道,往从长沙公究王氏宗,谓道类禅,又去扣 于禅……”(《自为墓志铭》;《徐渭集》,中华书局1983年4月第l版, 以下引该集只注篇名),从中可以看出王学是其哲学思想的主要渊源。 晚年写定的‘畸谱》云:“……廿七八岁始师事季先生,稍觉有进。 前此空过二十年,悔无极矣。”于此我们不难感受到王学在其生命中 地位之重要。他俨然以阳明嫡派传人自居:“我阳明先生之以圣学倡 东南也》)(《送王新建赴召序》)。但是徐渭出生在阳明谢世前八年, 未及王氏门庭承学,所以他的心学思想主要来源于同样为他推崇备至 的两位老师季本、王畿。在徐渭眼中,季本是“六籍儒宗”“百年师 表”(《景贤祠堂上》);而一篇《龙溪赋》则把对王畿的景仰之情铺排 得淋漓尽致,并深为自己师法龙溪而自得:“龙溪吾师继溪子,点也 之狂师所喜”(《继溪篇》),将自己与王畿的关系比作曾点与孔子的关 系。【63徐渭的深刻在于他有自己的思考。对心学思想的吸收是根据个 人的需要与感悟而非师云亦云,兼收并蓄而又“取吾心之所通,以求 适于用”(《诗说序》)。他以王学为本建构起自己的哲学思想,继承心 学而不泥于成说,兼容并包,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首先徐渭在王学“心”本体的基础上提出“中也者,人之情也”(《论 中一》)的命题,建立了自己“道”即“情”的哲学本体论。 哲学的核心是对本体的把握,“道”是中国古典哲学最基本的范 畴,被看作宇宙天地万物的最终本体。徐渭对“道”的探求体认在他的 七篇论“中”的哲学专论中表现最为集中,《论中二》日: 天与人,其得一同也.人有骸,天无骸,无骸则一不役于骸, 一不役于骸,故一不病……一不病者何?尧传舜,舜传禹,

文档评论(0)

qiaochen1711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