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州古典园林中植物修剪.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植物修剪 王志坚 苏州市网师园管理处 苏州历史悠久,自春秋吴王至今已有2500余年建城史,享有“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之美誉,而苏州古典园林则是镶嵌在古城内外的一颗颗绚丽夺目的 明珠。苏州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被公认为中国园林艺术 的杰出代表,是江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苏州古典园林现存较为完整的有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网师园,元代的狮 子林,明代的拙政园、留园、艺圃,清代的环秀山庄、耦园等。苏州古典园林 的设计者大都是当时的画家诗人,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构筑 造园者采用中国传统艺术手法,通过叠石造山,挖池理水,栽花植木,并适度 建造功能和形式各异的亭、阁、楼、榭等建筑,把自然界的山水风光浓缩于咫 尺之间,再现于住宅一侧,蕴含着中国传统绘画、诗词的意境和神韵,构筑出 人类为自身创造的最为完美的生活居住环境,成为中国私家第宅园林的典范, 在历史悠久的中国造园艺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中国和世界造园艺术 及居住环境庭园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且至今不衰。 一、苏州古典园林的植物 植物是组成园景不可缺少的因素。苏州古典园林的植物配植以不整形、 不对称的自然式布置为基本方式,手法不外直接模仿自然,或间接从我国传统 的山水画得到启示。植物的姿态和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相配合为多,故与山石、 水面、房屋有机结合,形成了江南园林独特的风格。在大片落叶树和常绿树的 混合配植中,常利用各种树形的大小,树叶的疏密,色调的明暗,构成富于变 化的景色,在形成自然山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植物既是园中造景的素材,也往往是观赏的主题,园林中许多建筑物常以 周围花木命名,以描述景的特点,如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小山丛桂轩取自“小 山则丛桂留人。轩前湖石假山上种植桂花树数棵,轩的命名正好点出了这一 主题。又如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苏轼有句著名诗句,“江头千树春欲暗,竹 外一枝斜更好”。竹外一枝轩正是取自于此诗句,“一枝’’指的是梅花。在轩的 内侧,种有竹子两株,而在轩的外侧,恰好种植了一棵梅花。将此轩取名为竹 外一枝,仅从字面就能得知周围植物的种植情况了。 利用植物的季节性,构成四季不同的景色,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惯用的一种 手法。例如各园厅堂前的玉兰与花台上的牡丹,侧重春景;拙政园与狮子林等 的荷叶,主要供夏季观赏;留园西部土山上的枫林,以及各园的桂花与菊花, 构成秋景;拙政园西部十八曼陀罗花馆前的山茶,以及各园小院内栽植的天竹、 蜡梅,则为冬景。不仅如此,园林中对植物混合布置的方法更为重视,如网师 园以彩霞池为中心,分别营造出春夏秋冬四种意境效果。竹外一枝轩前种有鲜 花种类较多,每当春季来临,鲜花烂漫,一派春景让人着迷。与竹外一枝轩隔 河相对的濯缨水阁,是一座临水之上面朝北的建筑,清风徐来,欣赏水中睡莲, 一幅夏季景色尽在眼前。月到风来亭取自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中秋佳节,秋高气爽,在亭中赏天上月、水中月、镜中月,别有一番趣味。看 松读画轩门前种植的柏树,给人古朴苍劲之感,它经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却 依然屹立于彩霞池畔,正印证了那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此番景 象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冬景。 苏州园林植物的栽植,大都根据地形,朝向和干湿情况,结合植物本身的 生长习性配植。例如桂花、山茶、黄杨,天竹、枸骨、女贞等耐阴,多植于墙 阴屋隅;松、柏、榆,枣等耐旱,则多植于山上;垂柳、枫杨、石榴等喜湿, 多布置在池畔。但并不机械地为其习性所拘束,而是根据植物的姿态、线条、 构图、色香等特点,与周围环境作有机的配置。 充分利用和发挥原有大树在园林中的作用,也是一种传统的手法。由于某 些园林历史悠久,往往遗留若干百年至数百年的古树,后人重建新园,并不因 其妨碍修建而加以砍伐,相反地却视为珍品,充分利用这些古树,与山,池、 房屋巧妙地组合起来。如网师园看松读画轩南的柏树,拙政园中部的几株大枫 杨,留园中部的银杏与朴树,狮子林问梅阁前的银杏,都是利用古树的较好例 子。在这些例子中,网师园看松读画轩南的柏树最值得一提。这棵柏树相传是 网师园第一代园主史正志手植,距今有近900多年的历史,后人视之为网师园 悠久历史的见证者。柏树之所以能够饱经沧桑而未凋零,这离不开一代又一代 园主对它的珍爱,在一次次修建过程中,并没有砍伐,反而倍加珍惜,使得网 师园留下了一件具有生命的宝贵文物。

文档评论(0)

zaqxsw123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