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5过零丁洋1
* 一个不朽的生命,从南宋跨元、明、清、民国,昂扬而来,并将踏着无穷的岁月凛凛而去。他生于公元1236年。当他出生时,“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临安朝廷,已经危在旦夕,人们指望他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然而,毕竟“独柱擎天力弗支”,终其一生,他没能,也无法延续赵宋王朝的社稷。他就在四十七岁那年化作啼鹃去了。他死时,不,当他走向永生,九州百姓的精神疆域,陡地竖起了又一根立柱,虽共工也触不倒的擎天玉柱。 浩然正气铮铮铁骨——文天祥 文天祥: 1236~1283 ,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人。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他迭经威逼利诱,始终不屈。于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283年1月9日)被杀。后谥信国公。 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1278年12月文天祥兵败被俘,次年元月,元军的元帅汉奸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军队直下广东,出珠江口,要彻底消灭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被他们用战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零丁洋(今属广东省)。张弘范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坚守崖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写了一首七言律诗,表明自己的心志。就是这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过零丁洋》。 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寂寥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经:经书。 干戈:两种兵器,代指战争。寥落:荒凉冷落。 四周星:四年。 风飘絮:风中飘飞的柳絮;雨打萍:雨中浮萍。 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人生坎坷似雨中无根漂泊的浮萍,时起时沉。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想到从前从惶恐滩头兵败撤离的情景,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如今身陷敌手,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零丁。 前一个“惶恐” “零丁”是地名,后一个“惶恐” “零丁” 表心情。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丹心:红心,喻忠心。汗青:这里指史册。自古以来谁能永远不死?我要留这一片爱国忠心映照史册。 首联回顾诗人一生的主要经历。概括地说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走上仕途;二是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频繁战斗了四年。 颔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进一步抒写国破家亡的悲哀。 这两句以比喻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感情深挚沉痛,极具艺术感染力。 佳作欣赏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慨叹眼前战败被俘的孤独处境。 诗人巧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对仗工整,且以地形的险恶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以死明志、舍生取义、为国捐躯的决心。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 步入仕途 起兵抗元 国家危难 命运艰辛 比喻 形势险恶 境况危苦 对偶 舍生取义 名垂青史 叙事 抒情 追忆抗元经历,表现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总结 《过零丁洋》一诗,把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前六句诗人将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极致,尾联却一笔宕开,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高妙的结尾,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全诗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读诗即读人 读《过零丁洋》,就是读文天祥在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血性精神! 推荐阅读 文天祥《正气歌》 卞毓芳 《文天祥千秋祭》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 唐玄宗年号 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