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温州古城建城1680周年郭璞规划思想学术研讨会
历史文化名城武威保护问题刍议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闫爱宾
【内容提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武威为我国著名的丝路重镇、边防名城、西夏
与凉文化中心。文章通过对武威的历史沿革、城市空间特色的分析,提出对基本保
护框架的建议,并就保护中一些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特点要素保护框架
历史文化名城武威古称凉州,位于河西走廊的东端,南靠祁连山脉,北依腾格
里沙漠。历史上它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重镇、著名的丝绸之路上五绿州之一。武
威古城最早筑于汉代,以璀璨的佛教文化和凉、西夏文化而著称于世,一度为中国
北方佛教的中心,众多大德高僧都曾在此驻锡,开坛讲经。而中国历史上的“五凉”
之中,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均曾建都于此;其后武威又辗转隶属于西凉、北魏、
吐蕃、西夏等西域诸国,是古代凉文化的中心。1986年12月,武威被评为第二批国
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最近二十余年的城市建设中,城市面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其保护与发展的状况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本文拟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武
威的历史沿革、城市空间特色的分析,提出对基本保护框架的建议,并就保护与发
展这一普遍性的问题做些探讨。
一、历史沿革及现存传统建筑之状况
武威历史悠久,据考证,远在五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夏、商、周、秦
时期,为戎、翟、月氏、乌孙所处。秦汉之际,以大月氏为主。直到西汉元狩二年(公
元前121年),汉朝设河西四郡,武威爿+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武威郡初治武威
县,后移治姑臧县(今之武威),建姑臧城,逐步发展为“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通
~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喉襟”的重镇。三国魏、西晋时,姑臧均为当时的凉州和武
250
历史文化名城武威保护问题刍议
威郡的治所。东晋十六国时,汉族张轨所建的前凉,氏族吕光所建的后凉,鲜卑族
秃发辱檀的南凉和匈妈族沮渠蒙逊的北凉,前后约一百多年问都曾建都于姑臧。隋
朝设最的武威郡以及唐改罱的凉州,治所均在姑臧,公元711年置河西节度使,驻
姑臧,守护河西走廊,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唐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后,姑臧改称
凉州。宋、元设置的西凉府、西凉州,明代设置的凉州卫,均将武威做为治所。清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凉州改称武威县,为凉州府的治所。辛亥革命后,武威县属
甘凉道,治所在武威,公元1929年,废甘凉道,辖县直属甘肃省。公元1935年,
民国政府将全省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以原来的甘凉道为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
署设在武威。解放后初设武威地区,辖武威、民勤、天祝、古浪四县,其治所在武
威县。1985年撤县改市,其建设亦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武威古城最早是两座小城休屠与姑臧,均为匈奴所筑。休屠城在今武威城北60
早处的三岔堡,是匈奴休屠王的宫殿所在地,姑臧城在今武威城。公元317年,前
凉建都于此,因原姑臧城过小,从张茂起陆续扩大城池,在原城外增筑东、南、西、
北四城厢,长宽各千步。在内城大修宫殿,其中以谦光殿最为H{名,“画以五色,饰
以会玉,穷尽珍巧”。并在四面建配殿四所,供四季所居,富丽掌皇,名扬海内。前
凉之后增筑二城——鸟城与龙城,成七城之数,直到隋唐。唐诗人岑参日:“凉州七
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即咏其事。西夏时筑凉州城,明时又加固增高,洪武
24年(西纪1391年)在原东、南、北三门基础上增辟西门,并修建了东、南、北面
完工,武威城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城汤池”。乾隆二年(1737年)在武威县城东北三
罩许筑满城,驻满洲旗兵,城呈长方形,周围73罩,有四大城门、翁城、角楼。
在清米民圈初年以前,武威尚有完整的古城池、城楼等,规划严整。由于武威
历来为西北军事重镇,故城门楼、吊桥、城壕、望楼等设施齐全,城中保持明清以
来形成的四大街、四小街布局,而巷道、弄堂则曲折蜿蜒,多丁字形,常有死胡同,
应为利于巷战而规划。后城池虽屡遭破坏,但格局仍沿袭至今。(图1)市内现在尚
存白圆墩子至城北九墩滩绵亘100余里的烽火台、亭障等汉代边塞工程遗迹。
城东南部之文庙始建于明『F统二至四年间(1437一1439),后多经扩建,规模完
整,有儒学、孔庙、文昌宫三组建筑,布局匀称,结构严谨,赴武威现存规模最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