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设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一篇怀旧杂记,语言朴素流畅,感情真挚自然,细节真实生动。无论是对项脊轩变迁的叙述,还是对自然景物、生活场景的描写,都融入了作者的浓浓情思。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文章细节描写,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进而感受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感情,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和以“喜”“悲”统摄全篇的组织方法。 2.探究细节描写的精妙,理解“借景抒情、借事抒情”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结合课前预习要求,整体理解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文章细节描写,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进而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多可喜亦多可悲”感情。 第二课时:理解和掌握实词“先、过、胜”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以、而”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完成课堂知识20分钟的检测题。 课前要求 1.了解作者归有光生平及散文创作特点。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了解文章中出现的与称谓(先大母、先妣、束发)、婚姻(归、归宁、来归)、做官(象笏)及建筑(轩、厅、扃牗)有关的一些词语的意思。 3.了解“志”这种文体并在文中圈出字词上的疑难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预习交流: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人称震川先生,有文集《震川先生文集》。清代散文“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姚鼐评价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被称为唐宋派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已—凡再)写出了旧式大家庭四分五裂和衰败的情状,一个“矣”字是何等的庸俗和可悲。(一“悲”:“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从客观景物的记叙中寄予深长的感叹。) 6.作者围绕“亦多可悲”还分别记叙了哪些事情?找出与之对应的表达情感的句子? 提示: 母亲的早逝(通过间接和直接描写追忆亡母旧事:老妪口吻,“以指扣门扉”和“儿寒乎?欲食乎?”的问候,描绘出了一个听到女儿啼哭而动了怜爱之情的年轻母亲的形象,突出了母亲的慈爱和对母亲的哀思。)(二“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中,却还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 未能实现祖母的愿望而祖母已逝。先自语,然后两个动作:“以手阖门”和“持一象笏至”将祖母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期望的复杂情感,描绘得惟妙惟肖。(三“悲”:令人长号不自禁。则如汹涌的潮水,直泄而出,完全失掉了控制,悲痛的情感十分强烈。) 第三段是补叙,写项脊轩遭火不焚的原因和自己的读书生活。以一种富于生活实感的琐事作点染,极亲切地写出了一种生活体验,与首段呼应,进一步表现项脊轩内外的寂静清幽以及作者对人和对屋的深厚感情,凸现出一个耐得住寂寞的读书人形象。(四“悲”:扃牗而居,足音辨人。) 第四、五段:补记亡妻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项脊轩以后的变迁,将爱妻“生前”与“死后”对比,抒发作者怀念妻子的真挚情感。末尾,作者以乐景衬哀情寄予自己对妻子早夭的深深悲痛,突出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之情。(五“悲”:爱妻早逝,室坏不修。) 教师板书:(学生交流与评析) 归有光居在 的项脊轩中,亦多可悲。 三、探究发现,品味文章的写作特点 7.课文以《项脊轩志》为题,却不在轩而在写人,文章对亲情的表达,为何真切感人? (1).学生画出写母亲、祖母和妻子的语句,引导其概括表达方式的不同。 (2).明代文学家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对归有光散文特点的评语“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请学生结合文章举一二个例子具体分析。 提示:文章主要是通过生动真实生活琐事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身世之悲和思亲之悲。 如:回忆祖母:先是祖母来到轩中,看到作者埋头苦读,说了一句貌似戏谑、实为夸张的话,体现了对孙子的疼爱;临去时“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喃喃自语,细致入微地表露了祖母内心的激动与喜悦以及对孙儿的殷切的期盼;过了一会儿,又把她自己祖父当年上朝用的手板拿来送给孙子,作为对孙子的期待与鼓励。爱妻向作者“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或“述诸小妹语”的神情……这些言语、动作(细节)构成了回忆的主体内容,令读者身临其境,真切而动人。这正是本文写法上的突出特点:借事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事,事细而情深)。 总而言之,看似平淡如话,文字也甚为简略的《项脊轩志》包藏了多么丰富的情感内涵啊,这种从生活实感出发,以真情感动人心的创作风格正是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他最擅长、影响最大的还是像《项脊轩志》这类的文章。1.作者说“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结合课文第一

文档评论(0)

wh9040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