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宁“彔子圣”之名臆解.doc
“彔子聖”之名臆解
(首发)
王寧
棗莊廣播電視臺
清華簡《系年》第三章中說:“武王陟,商邑興反,殺三監而立子耿”,原整理者指出“子耿”即大保簋中的“彔子??”,也就是紂子武庚祿父,[1]這個看法應該是正確的,目前已經為學界所承認。只是對“彔子聖”之名的解釋,感覺仍存在一些問題。
路懿菡先生在《“彔子聖”與“王子祿父”》一文(下簡稱“路文”)中所引諸家的說法,都是把“彔”當成國名或族名,路先生也認為“從‘彔子聖’的稱名方式上看,其同傳世文獻中所見的殷商王室貴族如微子、箕子等的稱名方式是一致的”,同時指出周初青銅器天(王)子??觚、王子??鼎同王子??觥上的“王子??(聖)”就是“彔子聖”,也就是武庚祿父。[2]路文中的這些看法大部分可信,但是從諸家說認為“彔”是國族名還是有疑問的。
首先說“微子啟”、“箕子”的“微”、“箕”是國名,這個古籍傳注中的解釋一致,可也不是毫無問題,比如“微子啟”之名,古書傳注一般認為“微”是國名,“子”是爵稱,“啟”是其名,故亦稱“微子”。前人對“微”這個國名的位置做過諸多探討論證,而顧頡剛、劉起釪二位先生在《尚書校釋譯論》中羅列了諸家之說后認為:
“有這麼多不同說法,其實都是不可相信的。楊筠如《覈詁》:‘王師(國維)謂殷制兄終弟及,子弟皆為未來儲君,殊無分封之必要。故子姓之國,除周所封之宋外,實無可指數。且同時如比干,亦不聞有封地,則是否為國名尚難確定。若今潞安東北有微子城,或後人附益為之耳。’不僅潞安微子城出於後人附益,上列所說各地都是出於後人附益。甲骨文中發現殷代地名已不少,其中有些文字是還未能認識的。已識和未識地名中,能附益為‘微’地的,似還沒有。……因此,我們目前只能從王國維之說,不去推尋微子是否封國之君及他所封的‘微’在什麼地方。”[3]
顧、劉二先生的看法雖然不為學界所公認,但筆者感覺很可能是對的,就是把“微子”、“箕子”解釋為國(族)名+爵稱的說法并不可靠。這個擬另文討論。
其次,周金文中有“彔伯簋”(《集成》8.4302),說明周代確有彔國,把“彔”解釋為國名也算有據。但是問題在於,“彔”就是王子祿父之“祿”,他可以被稱為“祿父”,路文中的解釋是:
“彔子、微子、箕子等人在具有王子身份的同時,已分宗立族,擁有各自的族邑,本身又是所建宗族的族長。以此來看‘彔子聖’的稱名方式,‘彔’是族名亦是地名,‘子’表族長身份,‘聖’則為其私名。文獻中的‘祿父’之‘祿’本當作‘彔’,‘‘祿’字所從之‘示’乃周秦間所加為意符。‘父’為殷周之際男子的美稱。’因此‘彔父’很可能是彔族後輩對‘彔子聖’的尊稱。”
這個解釋看似圓滿合理,但是也是有問題的,因為彔子聖可被稱為“祿父”,而在先秦文獻中不見有將國(族)名+父作為其國君或族長之名稱的例子,比如魯、齊、晉、宋的國君,先秦典籍所見甚夥,卻沒見有稱之為魯父、齊父、晉父、宋父者,那麼說彔(祿)的國君或族長名“祿父”是缺乏說服力的。先秦典籍中其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某父”為字稱(亦有為名者,如宋孔金父字子木,較少見),那麼把“彔”解釋為國名或族名就值得重新考慮。
先秦人有名有字,且以單字者居多,只是在字的用字上加“子”、“父(甫)”或排行加以區別,也可互用,如孔丘字仲尼,字是排行+字的格式,又可称“尼父”(《左传·哀公十六年》)或“尼甫”(《白虎通义·圣人》),是字+父(甫)的格式,故稱“某父”者,一般來說都是某人的字(亦有例外,如宋公孫考父字正,稱“正考父”,“考父”為名而非字,但这种情况较少见),那麼“彔子聖”又稱“祿父”,顯然“彔(祿)”應該是字,而非是國名,因此“彔子聖”之名,很可能是“字+名”的一種稱謂格式,也就是紂王之太子武庚當是“彔(字)+子聖(名)”的結構格式,而非是“彔(國名或族名)+子(爵稱或族长)+聖(名)”的格式,即他名“聖”,字“彔(祿)”,“父”是在其字上綴加的男子的專稱,是武庚的生稱。稱之為“子聖”非是如周人的字的“子某”,而是同於殷墟卜辭中的諸子的名稱如子漁、子畫、子商等,“子”是一種身份的稱謂,本是“王子”的意思,所以金文里稱之為“王子??”,是以名稱之;《逸周書·作雒》里稱之為“王子祿父”,是以字稱之;《克殷》里稱之為“王子武庚”,是以死後的日名稱之,而均冠以“王子”之稱,可見“子”就是“王子”之義,故“子聖”應該看做是名,與卜辭中的諸多“子某”為人名的情況相同。
另外,殷墟卜辭中的殷先公“王亥”或只稱“亥”,《楚辭·天問》裏也只稱“該(亥)”,在《山海經》中或稱“王亥”(《大荒東經》),或稱“王子亥”(《海內北經》),[4]《古本竹書紀年》中稱之為“殷王子亥”。《山海經》“王”與“王子”並見,有點奇怪,但卜辭中絕不見“王子亥”這樣的稱謂,在卜辭中“子某”可省“子”而單稱名,如“子漁”可單稱“漁”(《合集》14782),所以“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