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型有机共分子的合成及对氟离子的检测识别.pdfVIP

n型有机共分子的合成及对氟离子的检测识别.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n型有机共分子的合成及对氟离子的检测识别

Classified Index: CODE:10075 U.D.C.: NO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 Science Synthesis of some n-type Organic π-Conjugated Molecules and the Positive Response to Fluoride Ion Candidate: Zhao Yanlei Supervisor: Assoc. Prof. Xiao Jinchong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Master of Science Specialty: Organic Chemistry University: Hebei University Date of Oral Examination: June 1,2014 摘 要 摘 要 近些年来,科学家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有机半导体分子,作为器件的功能 层应用于有机电子器件中,目前这些器件主要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光伏电池、有 机场效应晶体管和生物传感器等。与无机半导体材料相比,有机材料有许多优点。而在 有机材料中,p 型材料开发及应用较为成熟,n 型材料的制备相对滞后。为次,本论文 合成表征了一系列的 n 型有机共轭分子,系统研究了所得分子的光、电和热学性能 , 进而探讨了分子本征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 1. 合成并表征两个新颖的梯形共轭分子 10 和 11,化合物 10 的吸收峰位于410 nm 和 443 nm ,荧光波长位于472 nm 。相比于 10,化合物 11 的共轭长度增加,其最大吸收 波长和发射峰发生明显红移,在二氯甲烷溶液中,化合物能够发出蓝光。热重分析实验 测试表明这两个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2. 合成并表征了两个含咪唑单元结构的化合物 21 和 22 ,相比于 21 ,在分子 22 中 导入一个具有并苯结构的扭曲分子单元,这一结构的引入能够减弱分子在固态下荧光的 淬灭,有利于其在发光二极管方面的应用。分别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质谱确定所 得分子结构正确。化合物 21 和 22 在二氯甲烷稀溶液中吸收波长是 351 nm、353 nm, 在 340 nm 激发下,发射波长分别是 441 nm 、458 nm 。 3. 靛蓝和三氟化硼乙醚溶液在二氯甲烷中一步反应得到络合化合物 23 。通过核磁 共振氢谱、碳谱和质谱确定分子式结构准确。单晶结构分析显示化合物 23 上原子几乎 共平面,相邻分子之间的距离为 3.34Å 。化合物 23 在干燥的二氯甲烷中的吸收波长是 620-660 nm,当加入氟离子后,发现在 580 nm 出逐渐出现一个新的吸收峰,溶液颜色 由深蓝色逐渐变成浅粉色,而在加入其它阴离子时,吸收波长和溶液颜色没有明晰变化, 这一实验结果证明所得分子能有效地检测识别氟离子。 关键词:合成,光电性质,n 型有机半导体,氟离子 I Abstract Abstract Over the past decades,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novel organic π-conjugated compounds have received more attention because of their potential applica

文档评论(0)

leirenzhansh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